制茶起源時期
從神農時期公元前二千多年到唐朝末期,公元960年,自野生茶樹的鮮葉曬干到唐朝的蒸青團茶。這段時間很長,自發現野生茶樹一直到唐朝作為普遍飲料,其間經過很復雜的變革。開始生煮羹飲,繼而曬干收藏。到了魏朝(公元220-264年)才制餅烘干,飲用時碾碎沖泡。
通過制造餅茶的實踐,認識餅茶青草氣味很濃,由物質變精神,經過推理,產生了去掉青草味的認識,再實踐,發明蒸青制法。即把鮮葉蒸后,搗碎制餅穿孔,貫穿烘干,茶葉品質有了改進。
由制造餅茶去青氣的實踐,又產生了茶汁苦澀味的認識,再通過實踐,鮮葉先洗滌而后蒸青,蒸后壓榨,除去葉汁,然后制餅,降低苦澀味。印度現時制綠茶擠掉一部分葉汁,就是學習我國唐朝的制法。
勞動人民創造了良好的團茶,被封建皇帝所“賞識”,就強迫廣大勞動人民每年生產大量高級團茶,進貢皇室。貢茶制度雖是封建階級最殘酷的剝削,但對茶葉生產技術改革,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貢茶制造分蒸茶、榨茶、研茶、造茶、過黃、烘茶等工序。制作精細,茶芽采下來,先放入水中浸泡,然后蒸。蒸后用冷水沖洗,使其很快冷卻,保持綠色。冷后先用小榨去水,再用大榨壓去葉汁,榨水榨汁的次數有多有少。去汁后,放入瓦盆內兌水研細,造餅烘干;烘干次數根據餅片厚薄而定,10-15次不等。
這些技術措施,有好有壞。好的方面,用冷水很快沖洗,保持綠色,為現時制蒸青綠茶所取法;冷水改為風吹,是在這個基礎上改進的。壞的方面,榨水榨汁,奪茶真味,降低茶葉質量。蒸青團茶制法被淘汰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