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初,由于滇西抗戰的影響,茶馬古道被長期阻斷,藏族地區嚴重缺茶,戰爭才一結束,來自中甸、德飲的藏族馬幫就蜂擁而至,一個馬隊就有一百多匹牲口,將六大茶山的茶葉搜羅一空,甚至連多年的老茶葉也全部買走,他們付的藏銀洋多得無法計數,只好堆碼在桌面上一摞一摞地數個大概,油燈下,那些沉甸甸的銀洋壓得桌子吱嘎作響…… 易武及思茅一帶的人們都把馬幫來往的道路稱為“茶葉之路”,許多路段都由當地有名的茶莊茶號出面出錢,修橋鋪石,在山間密林中蜿蜒伸展,直達遠方。這些路至今仍在。
其實在宋代,茶馬互市已經成為漢藏間的一件大事。及至元世祖忽必烈由西昌、麗江奔襲南詔,進一步打通了滇、川、藏間的道路,加強了各民族的聯系。明、清兩代,茶馬互市有了空前的發展。明末,云南各族人民進行了十七年抗清斗爭,因戰亂,對西藏的茶葉供應少了,后來一俟清兵人滇,達賴喇嘛立刻遣使要求恢復茶馬貿易。據載,僅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6年),滇茶銷西藏就達三萬擔!滇藏山道在那時已名正言順地成長為一條“茶葉商道”。
至民國年間,據《云南邊地問題研究》記載:“普思邊沿的產茶區域,常見康藏及中甸阿墩子的商人往來如梭,每年貿易總額不下數百萬之巨。”由此我們可以想見當年的茶馬古道是如何的繁忙和熱鬧。 抗日戰爭中后期,這條古道更成為中國大西南后方唯一的一條國際商道,難以計數的物資通過世界屋脊源源不斷地流來淌去。 就這樣,由于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加上統治者的提倡,形成了茶葉的大量運輸,造就了茶馬古道。而古道上經濟物質的大量交流,必然帶來相應的其他文化的傳播和相互影響,更由于行進在茶馬古道上的“馬幫”這種極特殊的“裁體”,使得茶馬古道逐漸形成了聯系沿途各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紐帶。 但由于各種緣故,主要是由于茶馬古道的不可思議的艱難險阻和遙遠漫長,這條古道被人們忽略忘卻,對它的研究開發幾乎是一個空白,古道在靜默中浸透各種神秘蒼茫;曾經在古道上來來往往的馬幫們一個個故去,他們的生活也早已掩埋在逝去的時光之中。 在這條路上,數千年的歲月積淀下了無與倫比的文化寶藏,它期待著人們去探索它那無盡的奧秘。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