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傳入青藏高原有著悠久的歷史,藏族人民又豐富和發展了具有高原特色的茶文化。酥油茶是歷史上漢藏茶文化交流結合的象征。“茶”代表了漢族古代的農業文化,“酥油”代表了古代藏族的畜牧文化。茶文化在青藏高原的豐富與發展,為中華茶文化增添了新的內容。
在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西寧就設立了茶馬司,專管地方茶政。清代時,依然沿用明朝的制度,設立西寧、河州、莊浪等茶馬司,由陜西茶馬御史管轄,每年用四川、陜西等地的茶葉,換取青海等地的馬匹。后來,隨著現代文明的沖擊和國內安定的局面,馬匹的需求量逐漸減少,政府放松了茶馬交易。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政府準許商人茶馬自由貿易。這樣的政策,使得青海的茶馬互市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從青海歷史的發展來看,清代后期茶馬互市逐漸從人們的視野中淡出,取而代之出現了“邊茶貿易”制度。由于交通和經濟的發展以及漢藏交流的增加,進入茶馬古道沿線的商品種類大幅增加。藏族對茶葉的需求有增無減,同時對其他產品如絲綢、布料、鐵器以及生產生活資料等商品的需求也開始增加。這樣,漢藏之間的貿易范圍更加廣泛,茶馬古道沿線的民間貿易就更加繁榮了。在這樣的條件下,日月山下的湟源城成為了重要的貿易集散地。隨著商業貿易的發展,許多外省客商紛紛來到湟源定居或者經商。除去商販,一些能工巧匠也涌入這個地方,將先進的生產技術帶到了日月山下。同時,英、美、德等國的商行在湟源開莊設行。新泰光、仁記泰和、居里、瑞記等銀行被眾人熟知,當地貿易中介“歇家”多達四十家。商貿流通和文化交流,促進了地方經濟文化的發展繁榮。今天,我們漫步在湟源老街,看著精雕細刻的商號大門和殘存的古城豪宅,不難想象昔日的輝煌。
周家大院在哈城腳下,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茶馬互市的見證。初秋時節,記者踏訪了這一洋行遺址。據房子的主人講,他們周家人世代居住在這里,這個房子是祖輩留下來的,一直沒有翻修過。這么多年來,墻壁依然完好,路面上石子鋪的花紋依然清晰可辨。以前的門很大,大馬車通行綽綽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