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七年底,普洱茶開始直接地進入臺灣市場。八八年,臺灣茶藝界組團到云南考察,帶回來了樣品,但以青沱、青餅及七子餅為主,這一趟并未掀起很大漣漪,但卻是一個開端的萌芽,較多文獻、信息進入寶島。當時對普洱茶稱謂,大體上仍以遠年普洱、陳年普洱、不知年普洱等稱呼,市場受香港影響很大。
香港九七大限前夕,港人開始大清倉,做后續移民等動作,造成大量老茶不斷涌現。呂禮臻、何健、周渝、鄧時海等從香港搜到不少老茶餅,有些雖有內票、內飛等注明出處,但更多也不知其所以然;那時是在一片狐疑中,掰開每片老餅,用力的喝,不斷的試、不停的比,呂禮臻等更是用力的賣...
歷史的普洱,是源遠流長,在昔日有其風光的一頁,由文獻古籍,可見一斑;本文受限于時間及文長,就以現今普洱發展始末,做切入點,以一位過來人初淺的經歷,論述走在茶馬古道上一步一腳印的心路旅程。
全世界普洱茶發燒、發熱,約是六、七年前開始,但對一群茶瘋子而言,早在公元一九八0年已開始展開一陣接著一陣毫無間斷的追逐骨董普洱茶風。近廿多年光陰如梭,但也扎扎實實地見證普洱茶由黑翻紅的傳奇。
時間回溯到公元一九八七年底,海峽兩岸關系緩和,普洱茶開始直接地進入臺灣市場,在公元一九八八年(民國七十七年),臺灣茶藝界就已組團到云南考察,帶回來了樣品,但以青沱、青餅及七子餅為主,這一趟并未掀起很大漣漪,但卻是一個開端的萌芽,亦是較多文獻、信息進入寶島時刻。當時的臺灣、香港及東南亞普洱茶世界中,仍呈現傳統的喝普洱茶方式,尤其是香港、澳門等主要在茶樓飲茶、喝普洱茶,只有少數幾家有較專業的各式普洱,對普洱茶稱謂,大體上仍以遠年普洱、陳年普洱、不知年普洱等稱呼,一般市場上受香港影響很大,入倉的普洱味道特殊,因此“臭曝茶”稱謂不脛而走。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