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唐代的煎茶道和宋元的點茶道先后傳入日本,經日本人的重新演繹發(fā)揚光大,形成了日本的“抹茶道”和“煎茶道”。其中“抹茶道”現(xiàn)已成為日本的國粹,引為國賓之禮,譽為日本之最。
【日本茶道】
“和敬清寂”的修心精神
談起日本茶道,不能不說的人物就是千利休。千利休(1522年-1591年)是日本人眼中的“茶圣”。1587年起他主辦豐臣秀吉發(fā)起的北野大茶湯,成為“天下第一的茶匠”,聲名達到頂點,并獲三千石知行地。后因利休觸怒秀吉被命令切腹。千利休過世后,繼承傍系少庵之后的宗旦在京都構筑宅邸,讓第三個兒子江嶺宗左繼承千家家督,成為本家的表千家;第四個兒子仙叟宗室自立為里千家;第二個兒子一翁宗守自立為武者小路千家。
顧玉華旅日20多年,1994年入門茶道表千家。顧玉華說:“千利休是一位偉大的人物。其實最早在日本,只有皇族和武士中才有資格喝抹茶,到了千利休的時候,一般的老百姓也開始喝上。茶道是可以讓人修心靜心的一件事,也是一種修行的方式。千利休4個榻榻米大的茶室,開一個小小的門,不論多么偉大的人,從這個門洞鉆進去都眾生平等,無論是誰來到他的茶室都是平等的。日本武士是隨身帶著刀的,進門前必須解下來,有個架子可以放著。進了茶室,無論皇帝還是武士,倒茶的時候一切平等。”
千利休提出“和敬清寂”,用字簡潔而內涵豐富。“清寂”是指冷峻、恬淡、閑寂的審美觀;“和敬”表示對來賓的尊重。整個茶會期間,從主客對話到杯箸放置都有嚴格規(guī)定,甚至點茶者伸哪只手、先邁哪只腳、每一步要踩在榻榻米的哪個格子里也有定式,正是定式不同,才使現(xiàn)代日本茶道分成了二十來個流派。十六世紀前的日本茶道還要繁瑣得多,現(xiàn)代茶道是經過千利休刪繁就簡的改革才成為現(xiàn)在的樣子。
顧玉華認為,抹茶道應該跟“禮”相等的,禮在日本文化中非常重要。“在日本古代,比如說我要開個茶會,主人會很認真地用毛筆寫信然后寄給大家,某年某月某日有茶會,大家接到這個茶會通知也會告訴他,主人就知道人數(shù),就知道怎么準備。主人會在茶室,插上花、掛上畫軸、焚上香,最后才請出茶。他做的每一樣事情都是有一定意義的,主人會把今天茶會主題表現(xiàn)出來,在一個很靜的環(huán)境中,大家會感受到他今天所要講的話題,都不用語言。這也就是一個禮,在無言之中大家都感受到了。客人去茶會也會正裝出席,既是對主人的尊重,也是對茶的尊重。”
【禮儀】
喝茶時,要把風景還給主人
日本很重視喝茶用的茶碗,他們以來自中國的唐物為優(yōu),朝鮮物為次優(yōu),日本物排在第三。日本用的茶碗都有一道風景,一個正面一個反面,主人一般會把正面敬給客人,表示歡迎。客人為了表示謙虛,接到碗后要順時針兩下,先轉45°,喝了以后再轉,讓正面對著主人,即把正面風景再還給主人,表示一種謙虛與謝意。
在茶席上面,茶要在短時間內喝完,最好就是兩口半,或者三口半,最后一口是一飲而盡,表示好喝。喝到最后再點一點水喝完它表示愛惜這個抹茶。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