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鄂、川、黔的武陵山區一帶居住的土家族人,至今還保留著一種古老的吃茶法,這就是喝擂茶。外地人到了這里,當地人一定會用擂茶招待你,因為這是他們的一種獨特的生活風俗和待客方式。
擂茶是一種飲料,又名“三生湯”,是用生葉(指從茶樹采下的新鮮茶葉)、生姜和生米仁等三種原料經混合研碎加水后烹煮而成的湯,故而得名。
據說這種擂茶起源于東漢建武年間,大約在建武二十三四年的一個盛夏,東漢的伏波將軍馬援奉命進擊武陵的蠻寇,途經烏頭村(即桃花源)時,染上瘟疫,將士病倒了數百人,馬援自己也沒有幸免。他只得下令在山邊的石洞屯兵,派士兵去尋醫問藥。當地的一位老太太見馬援的兵勇軍紀嚴明,秋毫無犯,便獻出了祖傳的“擂茶”秘方,來為將士們治病。將士們每日當茶飲用,染病的逐漸痊愈,健康的也避免了瘟疫的傳染和強壯了身體。
初喝擂茶時有一種似辣似咸,還有茶的苦澀的感覺。喝下幾口之后,就會覺得心胸舒暢,肝脾舒適,止渴生津,神情悠然。這是因為擂茶是用生姜、生茶葉和用水泡漲的生米,放在擂缽中用山楂木棒擂制成漿的。這種擂制成漿的東西,就叫“擂茶腳子”,用這種“腳子”沖的茶就叫擂茶。
沖擂茶時,先在茶碗里放上半羹匙“擂茶腳子”,再注入沸騰的開水。注水時壺要提得高,水要沖得快,讓水在碗里沖成旋渦,使“腳子”在旋轉的水中自然沖勻。喝擂茶時要趁熱喝,再配上一些油炸黃豆、花生、粑粑、糕點等小食品,會更受飲用者的歡迎。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