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皆知,禪與茶兩者的關系深遠。雖然存在著一些值得贊賞的譯作,不過很遺憾,道家與禪宗的教義說法,目前為止似乎還是無法準確地用外國語言表達出來。
翻譯永遠無法達到完全忠實,就像一位明代作家說的,再好的翻譯,至多也只能像觀看一帛景繡的背面,一絲一線縱然針針安在,色彩花案終究無法惟妙惟肖。然而,真正精妙的道理,從來就是難以說予人知。
不過,對亞洲的人生樣貌來說,道家的主要貢獻是在美學領域。中國的歷史學家總是稱道家為“處世之術”,因為它所關注的是當下——也就是我們自身。是在自身之中,才融合了“神圣”與“自然”,才隔開了過去與未來。
有別于儒家與佛家,道家對于塵世的一切,會如其所是地接受,在其中的憂煩苦痛中,試圖找出美之所在。宋代流傳一則有關于三位嘗醋者的寓言,巧妙地表現出三家之言的特色為何:話說,釋迦牟尼、孔子,與老子,同立于醋缸——象征著人生——之前,三人各自用手指沾嘗一口。實事求是的孔子說醋是酸的,佛陀則謂其苦,老子卻稱其甜。
道家主張,若是人人都能夠保持物我的和諧,生命定能更加喜樂。此世的人生大戲若要搬演成功,秘訣就在于如何維持萬物之間應有的關系,以及如何在一任他人自在的同時,亦能不失自己的立場。想要扮演好個人的角色,必得對整出戲碼有著通盤的了解才行;在考慮自我的同時,切勿失卻了整體的關懷。
現在,若將我們的注意力轉向禪宗,當可發現它是多么強調道家的教誨。換言之,致力于禪定,能幫助我們證入自我無上的智慧。禪宗思想常常與正統佛門戒律產生沖突,這點甚至就像道家會與儒家有所捍格。
對于禪宗的超凡洞見而言,文字只不過是對思考的拖累;佛家經典再怎么權威,終究是一篇篇作者個人想法的記錄而已。禪門子弟追求的,是與事物內在的本質,做最直接的融合;是故外在的點點滴滴,對確切感知真理來說,只會是種妨礙而已。
關于《茶之書》
《茶之書》
這部書被譽為是茶道的“高山流水”。
百年來暢銷不衰,十幾種語言譯本。
岡倉天心在20世紀初旅英美期間,意識到西方人對東方世界充滿了荒謬的想法及誤解,因此相繼用英文寫下《東洋的理想》、《日本的覺醒》、《茶之書》,并稱為岡倉天心的“英文三部曲”。三部作品中,《茶之書》的影響最大,有法語、德語、西班牙語、瑞典語等多種譯本,并入選美國中學教科書。
讀《茶之書》
一方面每每被岡倉天心那激情澎湃、一言以蔽之的滔天詩情深深感染,
一方面又不由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這是一位天才東方藝術家的“茶論”,
而恰恰是假借藝術的翅膀,“日本茶道”才得以在全球文化的天空得以展翅飛翔。
關于作者:
岡倉天心被譽為“明治奇才”的近代日本美術先驅、美術活動家、教育家、文藝理論家。 1863年生于神奈川縣橫濱的一個藩士家庭,幼名角三,后更名覺三,中年號天心。
岡倉天心是日本近代文明啟蒙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同是對日本近代文明有過重要貢獻的福澤諭吉認為日本應該“脫亞入歐”,而岡倉天心則提倡“現在正是東方的精神觀念深入西方的時候”,強調亞洲價值觀對世界進步作出貢獻。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