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合乎規范是名為雅;情趣高尚、超凡脫俗、意趣深遠、正而不邪都是雅;富貴不矜、貧賤不卑、出淤泥不染、做而無做、無做而做是謂高雅。
古今茶人無不以品茗談心為雅事,以茶人啜客為雅士,“雅”對中國茶文化影響最深。
禪之精神在于悟,茶之意境在于雅,茶承禪意,禪存茶中,把茶的內在精神體驗用語言和藝術表現出來就是“雅”,而“雅”所蘊涵的茶的無限真諦是需要“吃茶去”才能體驗的。而作為“禪茶一味”茶必須是傳統的茶之雅與對佛法的領悟的有機結合。
禪茶之旨趣就是借“雅”來體悟佛法之空性。宇宙間萬事萬物包括人類自身在內,它的本體都是四大所成,即地、水、火、風這四大所成,在禪茶茶道中四大均有所表,即茶具表地大,沏茶之水表水大茶水加溫之熱力表火大,行茶道之動作或品茶表風大。禪茶雖然是“空”,但禪茶含萬法。這里所指的“性空”的“性”不是物理學和生物學意義上的物性,而是指一種不依條件(緣)的獨立存在的“自性”(自體),“自性”的含義是自己有、自己成、自己規定自己、本來如此、實在恒常的意義,我們只要冷靜反復推論思考就會領會,不依任何條件的絕對的獨立存在的“自性”是根本沒有的。佛法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各種條件(緣)而生,任何事物都是“緣生則生”、“緣闕則闕”,即產生該事物的條件具備了,該事物就產生而存在,條件不具備,就不能產生。緣生的事物不能離緣而存在,這就叫作“無自性”,即“性空”。
佛法講“四大皆空”的用意是要人們認清宇宙人生的真相,以解除身心的束縛,獲得解脫和自在。能積極進取、淡泊名利、樂于助人、不圖回報,既利于社會,又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有些人因不了解“有”的空性本質,過分執著“有”,把“有”當作一種永恒不變的存在,這是一種貪欲的人生,一個人對“有”看得太重,貪得無厭,欲壑難填,那么他就會煩惱痛苦。佛法就用“四大皆空”、“萬有性空”來破除他們對世間假“有”的常見。世間還有一些人,他們雖能看出“有”的虛幻實質,但因不了解緣起事物的作用不空,相續不空,認為世界一切萬物既然是虛幻的,那么生存還有什么意義呢?于是他們中有的人不顧家庭倫理、社會道德,放縱自己、為所欲為;還有的人則是消極厭世、頹廢悲觀。這兩種人生態度才是虛無主義。佛法就以“性空妙有”、“相續不空”來破除他們執著“空”的斷見。
佛法是用“四大皆空”來破除迷界的舊執著——盲目貪婪、極端自私的人生態度,用“相續不空”來建立悟界的新觀念——積極奉獻、造福人類的人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