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唐代陸羽《茶經》記載:當時"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但多種史料表明,唐時最有代表性的是餅茶。其次,是末茶。但無論是餅茶,還是末茶,雖然加工方法有別,但飲茶時,都需通過炙、碾、羅、煮等程序后,方可飲用。依據陸羽《茶經·五之煮》所述:"餅茶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貯于瓶缶之中,"然后"以湯沃焉"。或者有的用蔥、姜、棗、桔皮、茱萸、薄荷等,"煮之百沸"后飲用。但陸羽認為用上述方法調制的茶湯,猶如"溝渠間廢水",不可取。陸羽提倡的方法重在煮。現將煮茶的主要程序簡述如下。
(1)在碾茶之前,先要烤茶。烤茶時,使其"炎涼"均勻,持以逼火,待餅茶呈"蝦蟆背狀",進而變得卷曲,有茶香散發,又有柔軟感時為止。
(2)烤茶后,趁熱用紙包好,以保其香。
(3)待烤好的茶經冷卻后,再將茶餅敲成小塊。
(4)將碾碎后的茶,過羅(篩)后,使其呈"細米狀",貯于合(盒)中。
(5)煮茶時,當用風爐和釜。當燒水至有"魚目"氣泡,"微有聲"時,即燒水至一沸時,加入適量鹽調味,并除去浮在表面、狀似"黑云母"的水膜,以使茶味純正。但須加多少鹽,書中并未談及。
待燒水至邊緣氣泡"如涌泉連珠",即燒水至二沸時,舀出一瓢水,再用竹夾在沸水中邊攪邊投入一定量的茶末。
當燒水到釜中氣泡如"騰波鼓浪",即燒水至三沸時,若繼續煮,則水已過"老",不適飲用,此時應加進二沸時舀出的那瓢水,使沸騰暫時停止,以"育其華"。
唐代除采用陸羽提倡的煮茶法外,還有釆用點茶法的。這可在唐·蘇廙的《十六湯品》中略見一斑。其法是先將茶末放入茶甌,爾后用茶瓶將少許沸水注入茶甌,將茶末調成稠膏,"茶已就膏,宜以造化成其形"。再用沸水繼續向茶甌注入。注湯時,需做到順暢,"湯不順通","茶不勻粹"。注湯還要做到恰到好處,少過濃,多則淡,"一甌之茗,多不二錢,若盞量合宜,下湯不過分"。又如唐代白居易《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詩中提及的:"湯添勺水煎魚眼,末下刀圭攪曲塵",指的也就是用點茶法飲茶。此外,還有一些介乎煮茶法與點茶法之間的其它飲茶方法。但唐時普遍釆用的是陸羽提倡的煮茶法。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