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飲茶發展至明代,出現了飲茶史上的一大變革。洪武二十四年(1391)明太祖正式廢除福建建安北苑團茶進貢,禁造團茶,改茶制為葉茶(散茶),唯令采芽茶以進,從此改變了唐宋以來飲用末茶為主的習慣,也結束了團茶、餅茶獨領風騷的地位。
宋代末茶的沒落,連帶以茶筅擊拂的點茶法亦漸行消失,從此國人不識末茶、點茶為何物?連明代的訓古學者,讀到宋代文學作品中出現“茶筅”名詞時,亦苦思不知其為何物。
明代茶器與飲茶方式發生變化,舊時飲用末茶的茶器,如茶碾、茶磨、茶羅、茶筅、茶勺、茶盞等等,都因葉茶改為沖泡方式,不須研磨擊拂,所以隨著末茶的廢置而消逝。由于葉茶的制法與吃法煥然一新,飲茶文化也有了新發展,采摘后的茶葉以搓、揉、炒、焙制成,與今日一般茶葉作法相同,制茶不復宋代繁復,這種炒青制茶法,自明代以后成為我國制茶的主要方式,并傳播至世界。
宋代團茶、草茶(宋人稱葉茶、散茶為草茶),皆須槌碎研碾成末,置于茶盞內,再用湯瓶點水、茶筅擊拂。而明代葉茶為散條形,所以明人改用茶壺容茶,湯壺(煮水壺)煮沸水沖泡,再注入茶杯飲用。由于不需直接在碗內擊拂茶末,亦不再使用容量較大的茶盞、茶碗,而改用容量較小的茶鐘、茶杯飲茶,為觀茶色特重白瓷。
泡茶茶壺或煮水砂壺,特別是宜興紫砂或朱泥茶壺,在明代中期以后成為茶器新貴,也是文人、茶人間爭相收藏的對象。明代以后的泡茶法,茶壺居主要地位,茶壺的大小、好壞亦關系到茶味,這是以茶筅于茶盞內攪拌茶末的唐宋茶器上不曾有過的現象。
明人重視江蘇宜興所產砂壺,文震亨(1585~1645)的《長物志》中說:“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馮可賓在《岕茶箋》(天啟三年)中亦說道:“茶壺,窯器為上,又以小為貴,每一客壺一把,任其自斟自酌,才得其趣。……壺小則味不渙散,香不躲擱。”
故而宜興所產紫砂、朱泥茶壺,自明代以來興盛不衰,直至今日仍為廣大愛茶者所喜好,這些明人飲茶習尚亦多反映于明代繪畫上。
明代文人飲茶風氣,極富特色,除要求茶器外,亦對茶品、泉品、茶友、賞器、聞香、插花、擇果等有諸多要求,而幽人雅士則以擁有屬于自己的茶室為要,在書齋一側建構茶寮[liáo],成為必備條件之一。
明代文人飲茶表現明代畫作中,多為一人獨啜,或二三知友評書鑒畫,一旁侍童或汲泉,或準備茶事,畫面呈現文人優游茶事的情趣,鮮有宋畫《文會圖》等多人茶會的雅集情景。明文人品茶不喜眾飲,常曰“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