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幅員遼闊960萬平方公里,各地區各民族飲茶豐富各不相同。茶,已經成為中國人重要手段的社會交往,生活中離不開茶。茶文化走向世界,又是國際經濟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內容。
西藏的茶文化
自古以來伴隨著中央政權的統治,漢文化中茶與茶文化對西藏的影響一直沒有間斷。在茶馬古道形成后,漢文化飲茶之風在藏區內漸漸形成并快速漫延至各個階層,深受藏族同胞的喜愛,并且與當地傳統民俗文化相融合,逐漸形成獨特的藏族飲茶文化。
說西藏茶文化不得不提酥油茶,將緊壓茶搗碎配合酥油和鹽。制作方法,先將茶葉加水熬煮成濃汁,再把茶水倒入木桶,與酥油和食鹽相混合,用專門的攪拌工具進行攪拌,混合到均勻為止,然后加熱與保溫即可。
廣州茶文化
吃喝在廣州,飲茶是飯桌上必不可缺少的內容。不管午飯、晚飯,飯前喝茶已經成為習慣。廣州人喝茶很講究,不論在飯店里還是家庭中,必不可少一套高檔的功夫茶具。據當地一位茶樓老板介紹,廣州人對茶具、茶葉和飲茶步驟都十分講究,一般的功夫茶壺很小,杯子也是袖珍型,大概只能裝下一個乒乓球。
廣州人泡茶習慣投茶量較多,并用手指壓實茶壺,說是:茶壺里茶葉壓得越實,泡出茶水香味越濃。沏茶的時候將沸水馬上灌進壺里,開始一兩次要倒掉。斟茶時要來回倒,所謂“關公巡城”以免出現前濃后淡的情況,還有最后幾滴均勻滴入每個茶杯叫“韓信點兵”。老板手藝高超,從泡茶到如何喝茶,在介紹下進行,飲茶很有一番樂趣。
武夷山禪茶文化
自隋唐以來,寺院收入除了靠香火、少量的施與,還依靠自給自足的田園經濟。茶語有云“高山云霧出好茶”,寺院的選址往往與茶樹適宜生長的環境相吻合。僧人們在高山間修建寺廟,同時就開始廣泛種植茶葉,自此,“茶佛一家”在這里生根發芽,“茶禪一味”也在這里得到詮釋。在武夷山,僧人種茶竟成為武夷茶名揚天下的開端。提到武夷山禪茶文化,唐末和五代時期的扣冰古佛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古佛悟出了“茶禪一味”,就此提出“吃茶去”的說法。
香港茶文化
說起香港茶文化不得不提普洱茶,近年的香港、廣州茶博會基本可以說是香港、廣州普洱茶茶博會,港人對普洱茶的喜愛可見一斑。普洱茶雖生根于祖國西南美麗的彩云之南,但普洱茶被人認可與接受卻與廣東、香港一帶的飲茶習慣和傳統密不可分,普洱作為港人的日常飲料,普洱茶陳茶隨著香港這座亞洲金融中心的崛起,被大量出口到歐美各地,和東南亞,可以毫不夸張的說,香港是普洱茶的風水寶地。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