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一個以華人為主要居民,受東南亞文化影響嚴重,又被英國統治過的地區,再加上香港的免稅政策,導致世界各種文化在這里碰撞。香港有自己獨特的茶文化,喝茶是香港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種港式茶文化反過來又傳播給大陸、臺灣,影響了眾多的茶友和普通大眾。
香港茶文化的一個來源是英國的紅茶文化。英國人統治香港近百年,將他們喝紅茶的習慣也帶給了香港。在上流社會、高檔酒店,喝下午茶(精美的點心是必不可少的)是很流行的活動,在下午茶的帶動下,西式點心越做越精。精明的香港商人改良了上流社會的時尚,開發出各種紅茶的新飲法,比如絲襪奶茶(一種用絲襪或類似絲襪的材料做濾網過濾出來的奶茶)、鴛鴦奶茶(咖啡和紅茶的結合)、冰紅茶等等,并將紅茶引入餐廳,成了快餐店的主要飲料。全港的六千家茶餐廳、兩千家快餐店每年消耗掉大量的紅茶。
從一些數字我們可以看到香港茶風之盛:香港每年消費茶葉一萬五千噸以上,人均2千克(內地為0.35千克/人);香港每年進口紅茶五千多噸,這些茶大多以茶包——也就是袋泡茶的形式銷售,香港人一年要消耗九億個茶包。
香港的茶文化是一種務實、實用的文化。當內地還在吶喊茶為國飲,鼓勵茶葉消費的時候,香港人早已把茶變成了生活本身。
在香港,吃早餐常被稱為喝早茶,最傳統的早茶是一盅兩件,受廣式早茶的影響,也就是一壺茶,兩份點心。香港有像陸羽茶室、蓮香樓這樣的老字號餐館。每天上午在陸羽茶室,你能看到來客們穿著相當正式,上了歲數的服務生身著白大褂、黑褲、懶漢鞋,端茶到水上點心,既有中式服務的表象,也有英式管家的傲慢。而在蓮香樓和各種酒樓,喝茶則是早飯到中餐的簡稱,當然,喝茶時無論你點多少蒸炒煎煮烘的菜品,一壺茶是必不可少的。這種餐茶以普洱茶(不一定是云南產的呦)、白茶、烏龍茶、菊花茶為多。
香港一些酒樓的早茶特價品比較多,消費相對比較便宜,比如在灣仔的幾家比較有檔次的海鮮酒樓,來一壺茶,點上七八個點心(包括缽缽飯、青菜等),一鍋粥,四五個人可以吃得飽飽的。一般也就一百多一點,這在香港來說是相當實惠的消費。難怪很多香港老人一大早就坐在里面,點壺茶,點一桌子點心,一份報紙熬半天,走時還打包,連中午飯甚至晚飯都帶了。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