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獵人獵走了茶籽茶樹,民族遷徙帶走了茶種,水傳播了茶籽,但都帶不走真正的茶樹原產地。
茶樹原產地之爭,自英國人勃魯士1824年在印度阿薩姆發現野生茶樹開始。從那以后,許多科技工作者從不同的角度對茶樹原產地的問題作了比較深入細致的研究,有“阿薩姆”說、“伊洛瓦底江源”說、“東南亞”說等等;但世界大部分學者認為茶樹原產我國。
不管是1892年美國瓦爾希的《茶的歷史及奧秘》,1893年法國金奈的《植物自然分類》中,還是1960年前蘇聯杰莫哈節的《論野生茶樹進化因素》,以及近年來日本“茶樹原產地研究會”志村橋博士、橋本實博士的論文,都認為茶樹原產于中國的西南。
中國當代茶圣吳覺農先生指出,我國西南地區是世界茶樹的原產地,云南則是這原產地的中心。茶樹資源專家虞富蓮、陳炳環、譚永濟等在對云南全境茶樹資源考察后,從云南茶種(Species)的數量、新種的發現、茶種的分布規律和形態特點、云南的地質歷史等,論證了云南是茶樹的原產地。而在普洱市境內,廣泛分布著距今2700萬年的中華木蘭化石,在景谷縣,發現了全球唯一的、距今3540萬年的寬葉木蘭化石,古木蘭是被子植物之源,是山茶目、山茶科茶屬及茶種的始祖。
云南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生態環境,孕育和保護了古茶樹資源。云南除滇西北高寒地區外,幾乎都發現有野生茶樹生長,其中樹高在數十米以上的有20余處,樹干直徑在100厘米以上的有十余株。而巴達大茶樹、南糯山大茶樹、邦崴大茶樹曾經分別代表了茶樹的野生類型、栽培類型和過渡類型,被稱為“云南三大古茶樹王”。
同時,云南還是我國乃至世界野生茶樹群落和古茶園保存面積最大、保存數量最多的地區。云南古茶園主要分布在滇南、滇西茶區,瀾滄江中下游地區的西雙版納、普洱、臨滄、保山、德宏、紅河、文山等地州。據統計,目前云南野生茶樹群落和古茶園面積在60公頃以上的有14片,總面積超過1.8萬公頃。這些大茶樹和古茶園是云南茶樹原產地的活化石和見證,也是國家珍貴財富,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