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茶是中國茶葉發展史上的一種特定現象,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特有產物。
貢茶使千百萬茶農蒙遭苦辛,但客觀上又推動了中國茶葉生產技術和茶文化的蓬勃發展。
貢茶的緣起與封建制度的建立密切相關,貢茶與其他貢品一樣,是封建社會里君主對地方有效統治的一種維系象征,也是封建禮制的需要。
在中國封建社會中,貢品主要被用來滿足君主及上層階級的物質和文化生活之需,即所謂"致邦國之用"。
貢茶的發生,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周武王時期。
武王伐紂,巴蜀以茶等物品納貢,這種現象具有極為明顯的政治色彩,納貢意味著君臣關系的確立。
唐代之前,貢茶雖已年有所增,但在制度上未見有強制性的數量和質量規定。
唐代初期,貢茶還是與征收各地名產同時進行的。
開元以后,隨著皇室對品質要求的越來越高,一些地方官員為加官進階極力推薦本地的優良茶葉,促使貢茶開始呈現其規模性,技術性和強制性了。
到了宋朝,貢茶重心移往福建,在品質和數量上有了更大的發展,貢茶品質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貢茶對民間的茶葉生產與影響也更大。
元明清三代的貢茶與唐宋相比,在數量、質量及貢茶制度上,都呈平淡之勢,具有征貢區域寬,新產品多,隨機性強的特點。
因為統治者的民族性,生活習慣乃至茶類的變化等原因,使貢茶的封建禮制性質及唐宋形制規模遭到較大的沖擊。
同時,貢茶的概念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具有很強的政府向地方征收實物稅的性質,不再單純是皇室的特供物品。
貢茶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直至清代封建制度的壽終正寢,貢茶才隨之消亡。
悠悠數千年,貢茶加重了坊間百姓的稅收壓力,但客觀上卻推動了整個茶葉生產和茶葉文化的發展,可謂是功過參半。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