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必須與水結合才能成為飲品,在語義學上,我們會看到水與茶結合,產生了茶水,與果結合產生了果汁,果汁與茶水的并肩,都是一種涼性的制造,讓人安靜、平和、清冽。
而肉類和酒,被視為熱性的食物,熱,讓人想起發熱癥、熱鬧、喧嘩、煩躁不安……甚至是整個塵世。故玄學家與佛教徒將茶視為清淡、悟道的良友,意味深遠。
古人深信,人的身體和思想都會受環境影響。
背井離鄉的游子,臨行之時都會懷揣著一抔故鄉的泥土,在每一個水土不服之地,和水進腸胃,以保命脈,同時也緩解了思鄉之情,沖淡了離愁別緒。
李時珍說:“人乃地產,要與山川之氣流通。”
這關乎壽命,金石草木隨水土之性,更何況是人?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今之茶,昔之土,就算配以異地之水,也能激發故情舊懷。
在每個旅館中獨自品茗的空間,即使不聽鳥啼花落,品茶亦是悠然。
《康熙鶴慶府志》里,記載了多處名泉,最神奇的莫過于觀音山的春水,立夏前三日出,七日止。春水在地下流走,必須掘地數尺方可得,村民聽到淙淙水聲,便循聲挖開,此水能治療百病,走茶馬古道的馬幫飲之不染瘴癘,而患者飲后亦能馬上緩解疾疫。
鳥識好水。每年尋春水都是鶴慶大事,但每年都有數百只鸚鵡、斑鳩來群飲春水,與人相爭,居然把春水喝盡,之后,但凡聽到鳥叫,春水都嚇得不敢出來。
好水總會令人想到茶,明代上海人馮時可入滇,看到彝族聚集地楚雄山中清泉自流,嘆息滇人不善制茶,辜負了大好清溪(《滇行記略》)。
彝族把有好水的地方稱為“西拉龍”,意思是“真龍寶地”。
尋甸有一地名叫西拉龍,優質水源每年吸引了黑頸鶴的造訪,再次印證了鳥識好水。
傳到今天,這里的人除了會用水釀酒,也會用水泡出色香味俱全的茶。
從酒到茶,水在調劑著人的生活。
在明代,茶生活是一種進步的典范,意味著品質與品位。
明代人對飲茶的重視,是群體性的。徐霞客在其游記里批評說,云南茶味雖佳,但茶葉形態不美。
明代鐘惺《虎丘品茶》云:“水為茶之神,飲水意良足。但問品泉人,茶是水何物?”誠哉斯言,一句“水為茶之神”可謂精妙絕倫,任何高貴名茶,倘若不與水發生關聯,它永遠都是可棄之不用的葉子,再無他用,所以要品好茶,須問“品泉人”。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