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茶是中華古老的文化娛樂活動,比試的內容主要是點茶技藝的高低。而時下盛行的斗茶是一種商業活動,主要在于評審茶葉的質量,和古代的斗茶比較無論方法、內容和作用都有較大區別。縱觀歷史,斗茶主要是伴隨點茶的形成而興盛,并隨著點茶的消失而消失。
中國歷史上飲茶方式主要有煮茶、點茶和泡茶,斗茶伴隨點茶的產生而形成。斗茶大約出現于唐代中期。根據無名氏《梅妃傳》的記載:“ 后上與妃斗茶,顧諸王戲曰:“此‘梅精,也,吹白玉笛,作驚鴻舞,一座光輝。斗茶今又勝我矣。”《梅妃傅》最早見于元代陶宗儀的《說郛》,題無名氏所著。關于梅妃有爭議,有人認為梅妃是后人杜撰的人物,也可能是嬪妃的代稱,但斗茶文化確實存在。
宋代斗茶得到很大推廣,這和宋代的點茶有密切關系。由于點茶能使茶湯形成豐富的泡沫,進而能在茶湯表面顯現圖案,使點茶的斗茶活動極具藝術性和娛樂性,深受朝廷和文人、僧人的大力推廣。宋徽宗趙佶對點茶、斗茶樂此不疲,他曾著書《大觀茶論》,其中談到:“而天下之士,勵志清白,兢為閑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鏘金,啜英咀華。較筐篋之精,爭鑒裁之別,雖下士于此時,不以蓄茶為羞,”還盛贊此舉謂“盛世之清尚也”。蔡襄在《茶錄》中將點茶過程分為炙茶、碾茶、羅茶、候湯、點茶等程序。蘇軾在《荔枝嘆》中云:“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渭)后蔡(襄)相籠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斗茶之風從貢茶產地興起以后,不僅在上層社會盛行,后來還普及到民間。唐庚在《斗茶記》中寫道:“政和二年(1112年)三月壬戍,二三君子相與斗茶于寄傲齋。予為取龍塘水烹之,而第其品。以某為上,某次之。”斗茶,常常是相約三五知己,各取所藏好茶,比試技藝和茶品,決出名次,以分高下。
武夷山斗茶
古代斗茶的情景,從流傳下來的南宋無名氏《斗漿圖》和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頫的《斗茶圖》可見一斑。
元代后斗茶活動開始衰落。主要是由于受游牧民族統治,其粗獷豪放的性格和肉食乳飲的生活習慣,對精致儒雅的點茶沒有太多興趣,斗茶也就隨之開始衰落。但元、明到清代還有點茶法流傳,斗茶依然存在。元·洪希文在《品令 試茶》記載:“旋碾龍團試。要著盞無留膩。矞云獻瑞,乳花斗巧,松風飄沸。”明·程嘉燧在《再過杭州訪許成之同鮑溪父話舊》中記載:“湖頭城角雨如麻,宿酒殘歌夜斗茶。”清·金農在《吉祥寺泉上十韻》中云:“ 惜哉無名緇,綠塵斗茶荈。明朝續水緣,石鼎攜松筅。”
和古代的斗茶相比,現代的斗茶內容較為單一。但隨著點茶和茶百戲技藝的恢復和普及,現代人又可重新領略這充滿古風又獨具藝術性和娛樂性的斗茶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