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原產于云南西雙版納等地,因自古以來在普洱交易集散,因而得名。所以,要探尋普洱茶之源,就定要去普洱茶茶馬古道的源頭——西雙版納州古六大茶山。古六大茶山位于西雙版納境內,關于它們的地理位置,史籍上的說法,多種多樣,有的講在瀾滄江以北,有的講在瀾滄江以南,還有的說瀾滄江兩岸各有六大茶山。而從清光緒年間繪制的《思茅廳界圖》可以看出,古六大茶山都在瀾滄江的北岸。攸樂茶山現屬景洪市,其余五大茶山均在勐臘縣境內。
據記載,從唐代開始,西雙版納地區的茶葉就開始外銷。唐代中期,西雙版納地區出現了一條細小的與外界通達的貿易路線,主要銷往四川,云南、西藏等廣大區域。宋代除進行川滇藏茶馬交易外,當時的大理國還派使臣到廣西以普洱茶與宋朝作茶馬交易,并運至中原和江南一帶供給達官貴人。到了元代,普洱茶已成為市場交易的重要商品。清中葉,隨著茶葉貿易的日漸興盛,云南南部的部分山峰便開始有了一個概括的名字——六大茶山。清《滇海虞衡志》中記載:“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屬六茶山,一曰攸樂,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蠻磚,六曰曼撒,周八百里。”這短短四十三個字,對六大茶山的狀況作了極為精辟的概括。“周八百里”——不僅說出了茶山的總面積,而且也充分表明了古六大茶山自古就是連成一片的。明代至清代中期是普洱茶的鼎盛時期,曾有記載稱:“入山作茶者十余萬人”,可知當時盛況。明人謝肇制在《滇略》中說:“士庶所用,皆普洱茶也”。國內每年都有千余名藏族商人到六大茶山區域買茶,印度,緬甸,錫蘭(斯里蘭卡),暹羅(泰國),柬埔寨,安南(越南)等東南亞、南亞的商人也前來云南做茶葉生意。每年有五萬多匹騾馬牛幫商隊奔走在千山萬水之間,馬鈴牛梆之聲,終年不絕于耳。清朝后期,由于苛捐雜稅太重,普洱茶開始出現衰落,茶農不堪重負,便棄茶另謀他業,馬幫也改走他途。抗戰期間,日本占領中南半島,云南茶葉的外銷路線被徹底切斷,茶農紛紛遷徙外地,繁盛一時的大茶莊先后倒閉。普洱茶在近代的輝煌,從此告一段落。
進入21世紀,普洱茶再次名重天下。普洱茶以其傳奇般的制作工藝、千百年的古老茶樹,以及它的生態,保健作用,一股從廣東,臺灣,香港等地開始,波及整個中國的普洱熱再次掀起了高潮。古老的茶山都煥發了新的活力,開始吸引著人們的腳步。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