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將南方產的茶葉運往北方,進而運往邊遠的蒙古、西伯利亞、青海高原、西藏、新疆,再遠至中亞地區,為運輸和貯存的方便,便將茶葉壓成團型的餅茶。原始的磚茶是手工制作的,隨著消費量的擴大,必須提高生產率,而開始實行機械化生產。
機械化產品形狀似磚,所以叫磚茶。云南省的茶葉主產地是南部與老撾、孟買交界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區。所產茶葉供應周圍地區,遠至西藏、廣州、香港,還出口至歐州。關于西雙版納的茶葉生產是從什么年代開始的,其歷史變遷如何,這里難以介紹。這里生產一種特有的餅茶,稱“人頭茶”,有人頭那么大,是分幾次團揉上去的,是名副其實的餅茶。這種茶自明朝至清朝,都是貢品?,F在,磚茶都實行機械化生產,產品也稱作緊壓茶或砣茶。磚茶并不是在所有的產區都生產,主要是云南省,還有四川、湖北、湖南,廣西壯族自治區也開始生產。磚茶生產,是根據各銷區的愛好選擇原料和配方,因此可以說看到磚茶種類,就可以知道其消費地,消費地的飲食習慣,以至于宗教信仰,所以這種茶葉具有很強的文化特色。維生素的源泉緊壓茶、砣茶的原料是不發酵的綠茶。以綠茶為原料的磚茶稱為。綠磚茶。,由四川、云南省生產,供應給西藏、青海、蒙古方面。青、藏高原缺少青菜,居住在那里的人們都以茶葉為維生素C的供給源。將茶葉當作至寶。飲用時向煎煮的茶汁里調入奶油、鹽等,有的還在茶汁里加入麥粉,調成主食。另外,同樣是綠磚茶,還分茯磚茶、方包磚茶。這二種茶在制造過程中有一種特殊的酵母菌繁殖。這種酵母菌中含有一種脂肪分解酶,能分解羊肉的高脂肪,是生活在中國西部新疆維吾爾地區、陜西、甘肅的回族人民所不可缺少的飲料。紅磚茶對西伯利亞的銷售紅磚茶主產于湖北省蒲圻縣趙李橋。紅磚茶是蘇聯西伯利亞居民不可缺少的飲料。他們經常食用馴鹿、海豹肉,還吃低溫自然干燥的生肉干,在中和血液中產生的酸性方面,紅茶中的丹寧酸有很大的作用。蘇聯政府為補充供應量,曾在中國武漢市直接經營紅磚茶廠,在此之前還曾在福州市經營過紅茶廠。武漢有水利之便,曾是茶葉的集散地。收集附近的紅茶,還從印度、斯里蘭卡進口低擋紅茶,,再加工后向四伯利亞方面輸出。茶葉自武漢順江而下,白上海出海,天津卸船,于張家口分裝、打包。再橫穿蒙古草原,經由烏蘭巴托,集結在西伯利亞的恰克圖,再向蘇聯內地轉送。西伯利亞鐵路開通后,海運至符拉迪沃斯托克,后轉鐵路運輸?,F在,中國繼續向西伯利亞供應紅茶。蘇聯為滿足國內的紅茶供應,最近還不斷擴大從印度再進口。蘇聯國民以嗜好紅茶而著稱,尤其西伯利亞的紅茶消費量,多得難以置信。據復本武揚《西伯利亞日記》記載,他在明治十一年八月十七日見到的情況:“滿載中國茶葉的車隊達五十輛之多,日通過數隊,連日如斯”。
從中國來的茶葉之多,可以想象。真可謂內陸茶之路。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