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武茶馬古道形成原因
唐人樊綽在《蠻書》中曾寫道:“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銀生城”指的是唐南詔所設的“開南銀生節度”區域,轄今景東、景谷、普洱,西雙版納。成書于清嘉慶時期的《滇海虞衡志》記載:“普洱茶所屬六茶山,一日攸樂、二日革登、三日倚邦、四日莽枝、五日蠻專、六日慢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足見當時茶業之盛。道光及光緒本《普洱府志》,則以攸樂、倚邦、莽枝、蠻湍、慢撒、易武為六茶山,去革登而新增易武,革登茶業產量,當時可能已衰落,由易武取而代之。易武海拔較高,最高處達2000多米,產茶各山,干季期間,晨霧甚濃,日中方散,霧凝如雨,茶樹賴以滋潤,茶質優良。據當地人的講述,易武土著民族在東漢末年將野生茶樹引為藥用,并從藥用變為飲料,發展成主要的經濟作物,投入市場交易,但沒有史實可考。然而,易武在唐朝時開始大量種茶,卻有據可依。據李石續《博物志》,認為“茶出銀生諸山,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時。”樊綽《蠻書》約成書于唐懿宗咸通四年,后于《茶經》面世一世紀,此當為易武產茶的最早記錄。易武茶業經唐、宋兩代的發展,已成為當地的主要經濟作物,形成茶產業。到了元代,因為戰爭和疾病的危害,土著村寨大量遷并,人口逐年減少,茶業也隨之衰落。明朝茶業有所恢復。明末清初,內地人看到易武土地肥沃、氣候宜人以及發展茶業的巨大潛力,相約遷居易武,特別是石屏人大量遷居而來,掀起了“奔茶山”的熱潮。石屏人遷居易武后,不僅恢復了荒廢的茶園,還新墾種植了許多新茶園,使易武的茶業開始復蘇并迅速發展起來,成為有名的萬畝茶園和萬擔茶的主產區。茶葉的加工也從加工散茶轉向加工成型茶,分別制成元寶茶(七子餅茶)、長方形茶磚(磚茶)和團茶。其中以圓形餅茶最為出名,曾一度揚名海內外。茶成為易武人民的主要經濟來源。清嘉慶至道光年間,茶業發展達到了頂峰。據李拂一先生著《鎮越縣新志稿》載:“清嘉慶、道光年間是六大茶山最輝煌的時期,易武茶山年產曬青毛茶7萬擔,最高時達10萬擔。”茶業的發展,使當地人民的生活逐漸富裕起來,呈現出蓋樓房、建寺廟、辦茶莊、開店鋪、辦學堂、筑路架橋的興旺發達景象。至今還保留有大量的古茶園、古建筑、茶馬古道等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