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百年的寂寞里,景東縣的茶葉亮點也是頻出的,一直作為歷史上普洱茶的重要原產地而存在,只不過其光輝被后起的寧洱、思茅、版納所掩蓋罷了。
清嘉慶《景東直隸廳志》就記載:“蒙樂山間產野茶,然味澀苦,人少采食。民間所見之茶大都賣至普洱。冬春之間,入山采茶者甚眾,或轉賣于彌度、昆陽,故景東商販生意以茶花二項為大宗”。“蒙樂山”即今無量山,說明清朝的時候,景東商人已經將景東茶賣到普洱、彌渡、昆陽等地。清光緒年間,云南詩壇著名詩人、景東郡守的黃炳坤的《采茶曲》,準確地敘述了景東十二個不同的采茶節令、茶葉生長特點,采茶人、買茶人、飲茶人的情感世界。
到了清末民國年間,隨著江北六大茶山的衰落,普洱茶的中心遷往勐海、江城、思茅等地。由于,景東靠近昆明、大理,是普洱茶北上的交通要道,其也因此成為了普洱茶著名的種植、加工與集散地之一,古老的銀生茶又一次發揚光大。一時間,當地人紛紛開辟新茶園,加工普洱茶。據民國9年(1920年)《景東縣地志征集資料》載:錦屏區南攀箐原有茶樹6千株,新植2千株,前所新植1.2萬株;文井區清涼原有茶樹9萬株,新植15萬株;安定區中倉原有茶樹20萬株,新植30萬株;者干(大街、花山)新植茶樹12萬株。
這里尤其需求提起的是,民國年間,景東愛國人士羅俊卿“因鑒于國家之貧弱,外貨之輸入”而“竭力提倡奮發興起,多創實業,振興實業以塞漏危而救國家”,遂開發老倉福德茶山并創制“老倉茶”。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老倉茶經云南省勤業會審查評定為優等獎,時任省長唐繼堯簽署并頒發優等獎章以示鼓勵。
解放后,景東一直是云南的產茶大縣,為勐海茶廠、下關茶廠、昆明茶廠、普洱茶廠供應了大量優質原料,景東茶也被譽為“拼配茶的味精”。
任憑時代變遷,景東一直是出產優質茶的地方,這樣的歷史地位是撼動不了的。景東擁有的茶樹生長環境與茶樹資源,放在整個中國也是罕見的。
首先從茶樹的生長環境來說,坐擁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許多地方森林覆蓋率高達90%以上,而景東縣的許多古茶園就分布在這些原始森林里,人跡罕至。
其次,景東縣的古茶樹資源十分豐富,有野生茶樹群落分布面積28.6萬畝,占普洱全市野生茶樹分布面積117.9萬畝的24.3%;有栽培古茶園3.71萬畝,占普洱全市古茶園面積18.2萬畝的20.4%,分布在老倉福德、御筆、金鼎、漫灣、哀牢山西坡等五座古茶山上。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