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劈秦道,承載文明三千年;川南有嘉禾,蒼天后土孕茶香。天蒼蒼兮,茶馬古道吸天地之靈氣,地浩浩兮,早春香茗受甘霖之霄降……早春二月,早茶迎節,迎來盛世無疆。”這是四川宜賓市民左孝本所作《戎州茶賦 千年香茗鑄輝煌》中的詞句,作為一名茶愛好者,他用辭賦話茶道滄桑變化,表達的是對宜賓茶的熱愛之情。
宜賓人好茶,由來已久。3000多年前的宜賓就有產茶記錄。歷史變遷湮滅了前塵往事,但茶一直留在宜賓人身邊。如今,宜賓仍然是四川的茶葉主產區,茶歷史文化在宜賓源遠流長,已融入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知名學者、百家講壇講師紀連海就曾在成都作題為《蜀茶與川紅文化》的演講,他指出:有史可查,宜賓是中國茶葉之鄉,“我們可把與茶有關的一切弄成一本書,聚集茶的歷史文化。”
“僰道出香茗,悠悠三千載。”僰道是宜賓最早的行政稱謂,公元前1022年,僰人助周武王伐紂有功,被封為僰侯,始建僰侯國,其時,人們就開始了茶葉種植業。
上世紀五十年代,宜賓縣蕨溪黃山茶場發現一株野生大茶樹,樹高1360厘米,樹幅1300厘米,葉長14.5厘米,葉寬6.7厘米。測定各項指標后認為,該茶樹保留了不少原始性狀,是同源種被隔離分局,長期自然衍化的原始茶樹群體之一,與云南野生大茶樹同樣古老。這株大茶樹的發現,結束了宜賓是否是茶樹原產地的爭論。
在茶業興盛的唐、宋時期,宜賓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茶馬互市”特別興盛,宜賓各地大力發展茶業,用以換取馬匹、鹽及其它日用品,形成了專門的“買馬場”和“茶馬交易市場”,茶葉的品種逐漸增多,筠連的黃芽茶、雷波的黃郎毛尖、宜賓的明前毛尖等品種,在市場都享有較高的聲譽,除大宗的團茶外,還有品質優異的“上用茶”(即貢茶),產于宜賓縣蕨溪黃山等地的龍芽茶便是其中之一。
由于時代變遷、朝代更迭、戰爭影響,龍芽茶在明代以后便逐漸失傳。明代中期以后,四川的茶葉轉向加工生產磚茶(黑茶)。宜賓生產的南路邊茶,更是成為了朝廷羈縻邊疆民族的政治商品。
解放后,宜賓的茶葉市場更加繁榮,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過去的茶莊相繼被茶葉公司、供銷合作社取代,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茶葉更是成了國家專營的商品之一。市場開放后,宜賓城區經營茶葉的商店更是達到了100余家,呈現出了空前繁榮的景象。
1986年,宜賓已被確定為四川省十二個出口茶生產基地縣(市)之一,標志著宜賓的茶葉生產已初具規模。相傳,宜賓市境內的百里沖山梁上,以前共修筑了四十八座廟宇,人稱“四十八廟到覺華”,如今,廟宇已然不復存在,而當地農民,卻依然繼承著廟宇種茶的遺風。
如今,經過一代又一代勤勞的宜賓人的傳承和發揚,宜賓茶業已經呈現出了欣欣向榮的景象。2月17日,2017年第十屆“中國?宜賓早茶節”啟幕,屆時,北京、成都、宜賓等地都將開展愛茶、品茶活動,沉積3000余載的宜賓茶文化,伴著茶的清香,將多彩多姿地向世人演繹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