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茶在中國已有悠久的歷史,顧名思義貢茶是古代朝廷用茶,專供皇宮享用。悠悠數千年,貢茶對整個茶葉生產的影響和茶葉文化的影響是巨大的。
普洱貢茶,雍正十年,即公元1732年正式列入貢茶案。當時,云南總督鄂爾泰在普洱府寧洱縣(今寧洱鎮)建立了貢茶廠,選取西雙版納最好的女兒茶,以制成團茶、散茶和茶膏,敬貢朝廷。清人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云:“普洱茶成團,有大中小三種。大者一團五斤,如人頭式,稱人頭茶,每年入貢,民間不易得也”。
貢茶初始,只是各產茶地的地方官吏征收各種名特茶葉作為土特產品進貢皇朝,屬土貢性質。自唐朝開始,貢茶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除上貢外,還專門在重要的名茶產區設立貢茶院,由官府直接管理,細求精制,督造各種貢茶。但無論是土貢,還是官營的貢焙,無疑都是對茶農的殘酷剝削與壓迫。貢茶制度實質是一種變相的“稅制”,從茶業者深受其害,對茶葉生產的發展不利,這就是貢茶制度的消極作用。
然而,另一方面,由于歷代皇朝對貢茶品質的苛求和求新的欲望,迫使歷代貢茶不斷創新和發展,因而促進了制茶技術的改進與提高。隨著歷史的發展,貢茶的品目越來越多,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貢茶的發展為中國名茶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基礎。事實正是如此,歷史上的很多貢茶品目,沿襲至今,仍然保留著它的名稱和傳統的品質風格,這也是歷代茶人對中國茶業的貢獻。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