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中蘊含的哲學思想
一、茶文化的產生和發展
中國是茶的故鄉,從古至今名茶的品種達二三百種之多,質量精美,品種豐富,堪稱世界之最。茶營養豐富,具有保健、藥理等多種自然功效。中國人熱愛茶,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中國悠久的制茶歷史和飲茶傳統形成了燦爛的茶文化。茶文化包含茶的自然科學和茶的人文科學兩方面,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與茶有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茶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漢代,有正式文獻記載是在(漢人王褒所寫《僮約》)。最早喜好飲茶的多是文人雅士,司馬相如曾作《凡將篇》、楊雄作《方言》,分別從藥用,文學角度談到茶。茶文化產生最初是由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開始的,兩晉南北朝時,茶文化開始發揮它的社會功能。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潔、對抗奢侈之風的工具;在文人雅士那里,茶是引發思維以助清興的手段;在佛家看來,茶是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物。茶文化的社會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國茶文化初現端倪。
唐代陸羽著《茶經》,是茶文化形成的標志。陸羽在其《茶經》中指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盛于國朝。”[1]“國朝”即指唐朝。陸羽自成一套的茶學、茶藝、茶道思想,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家思想融人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茶經》非僅述茶,而是把諸家精華及詩人的氣質和藝術思想滲透其中,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理論基礎。此后,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采茶記》、《十六湯品》等。宋代茶文化進入到興盛期,中國茶史上歷來就有“茶興于唐,盛于宋”的說法。出現了宮廷茶文化,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廷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宋徽宗趙佶甚至御筆親書了一部《大觀茶論》,流傳后世。伴隨宮廷茶文化的發展,市民茶文化和民間斗茶之風也日益興起,普通百姓也參與到茶事活動中來,進一步繁榮了茶文化。進入明代,不少文人雅士關于茶都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微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明清以來茶文化得到普及,茶葉品飲呈現簡約的特點,廣泛深入到社會各個階層,散茶的品種迅速增多,飲茶已根植于廣大平民百姓之中,成為整個社會的生活藝術,是中國茶文化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當今世界,全球化趨勢日趨加快,各國間的經濟交往、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為茶文化的繁榮發展創造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十二屆,吸引了來自美國、德國、奧地利、新加坡、港澳臺等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參加。國內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也紛紛舉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山的巖茶節、云南的普洱茶節,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枚舉。各種形式的活動為發展茶產業、促進茶貿易、弘揚茶文化做出重大貢獻。
二、茶文化的哲學思想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為中華民族之國粹。茶文化在不斷沉淀積累的歷史長河中,融合了儒、道、佛各家優秀思想,負載著三教的文化內涵,體現了我們民族傳統禮儀、道德、情操之風范。
茶文化中,首先融合了儒家“中庸和諧”的思想觀念。中庸之道是儒家處世信條,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標準。儒家從中庸之道中引出“和”的思想,《中庸》說:“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2]指出了“和”與“中”的關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儒家提倡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表現為親和自然,保護自然;在人與自我的關系上必須節制而不放縱;在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上倡導“禮之用、和為貴”。中和思想在儒家文人的腦海中是根深蒂固的,也反映到茶道精神中。無論陸羽提倡的諧調五行的中道之和,裴汶指出的其功致和,還是宋徽宗提出的致清導和,都是以儒家的中和精神作為中國茶道的精神。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當,和是一切恰到好處,無過亦無不及。儒家主張以茶協調人際關系,實現互愛、互敬、互助的大同理想,并以茶的清廉、高潔之精神磨練自己的意志,要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培養廉潔之風。中國茶文化以“和”為最高境界,充分說明了茶人對儒家中和哲學的深切把握。
茶文化中,還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家認為人與自然是互相聯系的整體,萬物都是陰陽兩氣相和而生,發展變化后達到和諧穩定的狀態。人必須順應自然,符合大道,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才能獲得身心的自由。“和”是道家哲學的重要思想,道家強調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明確提出“天人合一”的哲學命題。陸羽《茶經》創立茶道時吸收了道家思想的精華,天人合一的理念成為中國茶道的靈魂。茶是吸取了天地靈氣的自然之物,人乃宇宙的精靈。茶的品格蘊含道家淡泊、寧靜、返樸歸真的神韻。茶性的清純、淡雅、質樸與人性的靜、清、虛、淡,兩者在茶道中得到高度統一。道家在發現茶葉的生理功效時,也注意到茶葉的平和特性,具有“致和”、“導和”的功能,可作為追求天人合一思想的載體,于是道家之道與飲茶之道和諧地融合在一起。同時,道家的“和”與儒家之“和”有共通之處,二者可以互補。因此,道家的“和”也就融入儒家的“中和”思想范疇,共同豐富了中國茶道的思想內涵。
茶文化中,同時還融合了佛家“普渡眾生”的思想觀念。佛家以“普渡眾生”的精神為宗旨,主張用茶的雨露澆開人們心中的堡壘,使人明心見性,要學習“清寂”態度,“和敬”精神,以澄明心境,潔身自好。“茶禪一味”也就是說茶道精神與禪學相通。禪宗強調自身領悟,主張所謂有即無,無即有,重視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教人心胸豁達些,而茶能使人心靜,不亂,不煩,有樂趣,但又有節制,佛教提倡坐禪,飲茶可以提神醒腦,驅除睡魔,有利于清心修行,與禪宗變通佛教清規相適應。佛教思想追求純和境界,禪宗之要義是不借助任何東西,不追求任何東西,不被任何東西所禁錮,在一種絕對的虛靜狀態中,直接進入禪的境界,專心靜慮,頓悟成佛。茶的本性質樸、清淡、純和,與佛教精神有相通之處,因此能被佛家所接受。佛教在推動茶葉生產和茶文化發展方面功不可沒,它勢必規定和影響著中國茶道精神內涵。中國茶道追求心無雜念,專心靜慮,心地純和,忘卻自我和現實存在,這些茶道精神是源于佛家思想的。
綜合中國茶文化的核心和靈魂,用一個字概括就是“和”,“和”意味著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著宇宙萬物的有機統一與和諧,并因此產生實現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諧之美。中國茶文化的千姿百態與其盛大氣象,蘊涵著三教合一的文化思想,是在中庸、和諧的環境中,由具有中庸、和諧特性的中國國民培育、澆灌出來的,因而講求和諧成為中國茶文化應有的內在特質。
參考文獻:
[1]陸羽.茶經[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
[2]陳戍國.四書校注[M].長沙:岳麓書社,2004,19.
作者簡介:白瑩(1977―),女,內蒙古赤峰人,哲學碩士,西安外事學院思政部講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研究。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