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原膴膴,堇荼如飴”,是《詩經》中《綿》的名句。《詩·大雅·綿》是周族史詩之一,敘述古公亶父遷岐即文王繼承古公業績的故事。“周原膴膴(音五),堇荼如飴”兩句描寫古代周原優越的的自然條件,意即周原肥沃廣大,錦葵苦菜如飴糖(麥芽糖)一般的甜美。
周原遺址,其中心在今陜西寶雞扶風、岐山一帶,是周文化的發祥地和滅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素有“青銅器之鄉”的美譽。周原地處關中平原西部,這里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四季分明,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詩經》用“周原膴膴,堇荼如飴”的詩句贊美周原。這一地區北倚岐山,南臨渭水,形如高阜,海拔900米。東到今武功,西到今鳳翔、寶雞一帶。東西長達70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總面積約33平方公里。
周原的青銅器有多多呢,這里有一個笑話。
1991年陜西歷史博物館落成,因而需要調集全省的文物精去展現五千年的文明,周原的青銅器被首列榜中,扶風縣委接到文件后,令周原文物館理處的負責同志速速呈上一組青銅器來。這位老同志聽后心頭一陣沉重——自清朝年間,周原的青銅器就被一批批發掘出土,當地人將其精華送往北京,獻與皇宮,爾后不知又有多少件青銅器精品流往海外……這次省城需要雖說是義不容辭,但他仍舍不得讓這些先人留下的寶貝離開娘家。無奈中老同志拿起了镢頭走出家門,老伴急忙呼喊“老頭子,拿镢頭干啥呀?”老同志一聲長嘆:“唉,省城的博物館要開業了,上頭說需要一些青銅器物,我這就去原上刨些來……”
《詩·豳風·七月》是西周時代一篇總結周代從后稷豳公(公劉)以來關于奴隸社會農事經驗的不朽的偉大的詩歌。內有“采荼薪樗,食我農夫”兩句詩,意即采了苦菜又砍臭椿樹當柴燒,奴隸主給我們農奴吃得真糟糕。
由此看來,古周原及其附近地區在西周時代是“荼”的出產之地。“荼”是野生植物,又苦又甜,為當時的“貧者之食”。
《詩經》全面展示了周朝的社會生活,有人統計《詩經》里有132種植物,其中的“荼”很引人注意,《詩經》里的“荼”字出現了7次。。后來“荼”字減了一畫,誕生了一個新字“茶”。
1、《邶風·谷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國風”是西周諸侯國和采邑的樂曲,也就是地方民間歌謠,。邶國在現在的河南省湯陰縣東南的邶城,周武王滅商后,將商國都附近的地方分為三國,邶國是其一。《谷風》描寫的是一個被丈夫拋棄的婦女的不幸命運,通觀全詩,這兩句詩的意思應該為:“誰說苦菜很苦,比起我的遭遇,苦菜的苦可是比薺菜還要甜的!”
2、《鄭風·出其東門》。“出其闉阇,有女如荼。雖則如荼,匪我思且。”鄭國原在陜西省華縣,后遷河南省新鄭縣。《出其東門》描寫的是男子對心中人忠貞的感情,這幾句的意思是:“出了曲城門,女子多的如田野上的茅草花。雖然女子很多,但是沒有我的心上人。”這里的“荼”指的是茅草,也叫白茅,禾本科白茅屬植物,田野里常見。春季先花后葉,滿山遍野。
3、《豳風·七月》。“采荼薪樗,食我農夫。”豳地在陜西省旬邑縣和彬縣,是周人的故地。《七月》是一幅生活風俗畫,描寫了農人一年四季的生產勞動和生活。這兩句詩的意思是:“采摘苦菜砍柴禾,給我農夫做飯吃。”這里的“荼”也是指的苣荬菜。
4、《豳風·鴟鸮》。“予手拮據,予所捋荼,予所蓄租。”《鴟鸮》是一首寓言詩,描寫一只被鴟鸮吞噬了小鳥,破壞了鳥巢的鳥兒的訴說和控訴。這幾句詩的意思是:“我的手累的張不開了,我不停地捋茅草的花,我辛苦的積攢茅草。”這里的“荼”指的是茅草。
5、《大雅·綿》。“周原膴膴,堇荼如飴。”“雅”是西周王畿的樂調,西周王畿就是現今的陜西省西安市。“雅”就是“夏”,周稱灃京鎬京為“夏”,雅樂就是夏樂。也有說“雅”為“正”,灃京鎬京是國都,國都的樂調就是正樂,也就是雅樂。《詩經》里的雅分為兩卷,以大小雅名之。大雅多為貴族之作,小雅有一部分接近于“風”。《綿》是周人的民族史詩,描寫了古公亶夫率領周人從豳地遷往周原和文王趕走昆夷建立國家的英雄事跡。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周原這個地方的土地真是肥沃啊,連堇菜和苦菜都和飴糖一樣甜美。”這里的“荼”是苣荬菜。
6、《大雅·桑柔》。“民之貪亂,寧為荼毒。” 《桑柔》是周卿士芮良夫哀嘆厲王昏庸暴虐,任用非人,人民痛苦,國家將亡的詩篇。這兩句詩的意思是:“人民之所以貪婪做亂,是因為不能忍受統治者的殘害。”這里的“荼”是苣荬菜,“毒”是毒草滋生,表示苦痛。荼毒,就是苦痛之甚,不堪忍受。
7、《周頌·良耜》。“其镈斯趙,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頌”是朝廷祭祀和典禮的樂調,有周頌、魯頌和商頌(宋國)。《良耜》是農事詩,描寫了秋后大豐收的喜悅和祭祀土神谷神的場景。這幾句的意思是:“鋤頭真是鋒利啊,除掉田里的茅草和水蓼。茅草和水蓼腐爛在田里,莊稼長的更加茂盛。”這里的“荼”是茅草,在田地里荼蓼都是雜草,實際上荼蓼在這里是所有雜草的代稱。
《詩經》中所言的“荼”,《辭源》有幾解:
1、蔬類食物,即苦菜。《詩·邶風·谷風》:“誰曰荼苦,其甘如薺。”
2、菅茅的花,白色。《詩·鄭風·出其東門》:“出其闉阇,有女如荼。”......注:“荼,芳秀也.”
3、茶。茶古字本作“荼”。《爾雅. 釋木》:“槚,苦荼。”
4、穢草。意即荒蕪,雜草。《詩·周頌·良耜》:“荼蓼朽之,黍稷茂之。”就是說將野菜和雜草翻土漚爛以肥田。
一般學者認為“荼”是蔬類食物“苦菜”。此說不為錯,但僅是泛泛言之。生長于古周原的的“荼”究竟是何種植物?丁文先生認為第三條解釋較為確切,“荼”就是在今扶風地區已經絕種的茶葉。結合古代周原地區的氣候條件,我認為有道理。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荼, 苦荼也。”郭璞《爾雅》注云:“樹小似梔子,冬生葉,可煮羹飲。今呼早取為荼,晚取為茗。或一曰槚,蜀人名之苦荼。” 這是最權威的解釋:“荼”就是茶。其他如《神農食經》、《方言》、華佗《食論》、壺居士《食忌》、陶弘景《食錄》、《本草》、《孺子方》、《茶經》等典籍無不明確地說“苦荼”就是茶葉,別無他解。其他言“荼茗”、“荼荈”、“荼飲”、“荼蘇”者也明確地認為“荼”就是茶,別無他解。
當今學者們其所以不敢如此認定,是因為今之扶風不出產茶葉,也不具備茶葉生長的的氣候條件,所以將“荼”理解成一般的“苦菜”較為穩妥。
《扶風縣志》說:扶風縣古稱美陽,是我國黃河流域古文化重要源頭地之一。相傳4000年前的上古時期,以炎帝神農氏為首領的姜氏部落在這里定居,建立有邰氏部落。商代后期至到西周晚期數百年間一直是封建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現代考古證明,公元前約6000年的神農氏時期,縣域氣候溫潤,林草茂密,野生動物遍地。
我國現有茶區一般在北緯33度線以南,但最北的山東半島東部和東南部、江蘇東北部,因氣候受到海洋調節,小區域氣候宜茶,也有少量種植。最北可到北緯37度線,如山東日照還出產名茶。如此看來,緯度偏北不是扶風不產茶的主要原因,而是時移事異扶風現今的氣候條件制約了茶樹的生長。
一般說來,茶葉與水稻具備基本相同的生長條件,往往產稻區也產茶葉。古代陜西關中地區出產水稻。《詩·小雅·白華》云:“滮池北流,浸彼稻田。”可知西周灃(西周國都,今陜西長安縣西南灃河以西)、鎬(西周國都,今陜西長安縣韋曲鄉西北)郊野有很多稻田。解放后的茶園普查,長安縣尚植有百畝茶園,今天也有茶企在植物園附近種植有小面積茶園,這就是明證。
陳宗懋主編《中國茶經·茶史篇》載:據竺可楨先生對5000年來氣候變化的研究,近5000年里,大約經歷過幾次冷暖交替過程:第一溫暖期為公元前3000年——1000年,約當仰韶文化和河南殷墟時代。這一時期,黃河流域直至山東半島,都有竹類分布,安陽殷墟還有獐和竹鼠、獏、水牛等熱帶、亞熱帶動物遺骨。中間大約有百余年的寒冷期,又進入第二個溫暖期,為公元前700年至公元初年,約當春秋至西漢這個階段。
徐玉祥《寶雞的氣候變遷》一書,考察寶雞的歷史氣候,說:今陜西關中一帶“公元前4000年——1180年”屬“溫暖氣候”,如著名的半坡遺址(前4000——3500)中有生長于亞熱帶氣候區的獐和竹鼠,緯度偏北的鄭州北郊大河村遺址(前3500——2500)中,亦有類似發現,且出土了大量的蚌刀、蚌鐮,住房為地上式,墻頂覆草泥8——10厘米。說明當時周圍湖泊、洼地蓄水較多,大量的水生動物可以證明當時不僅降水多而且溫度也高。此后的“古史時期”(前2400——1900),即堯舜禹時期,所謂“堯禹有九年之水”(《竹書紀年》),先后有共公、鯀、禹治水。說明當時的氣候溫暖而濕潤。這種氣候狀況一直持續到公元前1180年,即殷商時期。殷商至先周時期(前1179——888)有過數百年的冬寒時期。此后,西周、東周數百年間一直是溫暖氣候。西周建都長安附近的鎬京,活動中心在黃河流域,當時氣候暖和,雨水較多,竹類普遍生長,在這種環境下產生了大量帶“竹”字頭的文字,如筷、籃、筆、笠......等等。周朝中期,梅樹遍布黃河中下游廣大地區,《詩經·秦風·終南》言及秦嶺的經濟林木時云:“終南何有?有條有梅。”“終南何有?有紀有棠。”提及的柚樹、梅樹、杞樹、棠樹都是生活在較為溫暖濕潤氣候區的樹種。商周時期,梅樹的果實“梅子”是北方人等同鹽一般重要的調味品。《書經·說命篇》云:“若作酒醴,爾惟曲檗;若作和羹,爾惟鹽梅。”
楊東晨《陜西古代史》云:夏商時期陜西的氏國“已種谷、稻、麥、菽、瓜等”。古周原所在的位于今扶風縣境內的函氏國據理推之,應當有早期的稻作文化。《尚書 .禹貢. 雍州》記載:禹治水時已疏通汧水(今陜西隴縣南)至岐(今扶風縣北)的水道,當時的灌溉條件已大有改善。
這一歷史時期,比古周原緯度偏北的山東魯國因海洋的調節也出產茶葉。直到東周時期,在北緯35度之北的山東魯國仍然具備出產茶葉的自然條件,史書記載:當時的山東出產亞熱帶的植物桃、李、竹、梅。公元前627年夏歷十月,山東魯國的桃、李因天氣太暖和,竟冬天結了果實。《晏子春秋》:“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廣博物志》補充說:(齊景)“公聞之,往燕焉,睹晏子之食也。公曰:‘嘻,夫子之家如此其貧乎!’”“茗菜”在當時的魯國也視為“貧者之食”。我們有理由認為:山東魯國與古周原地區一樣,有“吃茶”的飲食習慣。上古時代古周原地區的茶葉是作為一種野菜進入人們的膳食譜,并非作為真正意義上的飲品。飲茶之風傳入古周原地區不會早于兩漢時期,“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飲之事”(顧炎武《日知錄》)的說法較為可靠。后來因氣候變遷茶樹絕種,古周原地區的“吃茶”食俗亦告終結。后世人只能從古文獻資料的片言只語中領略一二。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