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日本文獻《奧儀抄》記載,日本天平元年(唐玄宗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四月,朝廷召集百僧到禁廷講《大般若經》時,曾有賜茶之事,則日本人喝茶始于奈良年代(公元710-794)前期。
據《日吉神道密記》記載,公元805年,從中國留學歸來的最澄帶回了茶籽,種在了日吉神社的周圍,變成日本最古老的茶園。至今在京都比睿山的東麓還立有《日吉茶園之碑》,其周圍仍生長著一些茶樹。
《日本跋文》弘仁六年(公元815)夏四月癸卯記事中,記有嵯峨天皇巡幸近江國,過崇福寺,大僧都永忠親身煎茶供奉的事。永忠在寶龜初(公元770年左右)入唐,到延歷二十四年(公元805年)才回國的,在中國生活了三十多年。
嵯峨天皇又令在畿內、近江、丹波、播磨各國栽培茶樹,每年都要上貢。《拾芥抄》中更近一步說,在其時的首都,一條、正親町、豬熊和大宮的如果町等地也設有官營的茶園,栽培茶樹以供朝廷之用。
從與永忠同年代的幾部漢詩會集能夠發現,日本其時的喝茶法與中國唐代盛行的餅茶煎飲法徹底一樣。
《經國集》有一首題為《和出云巨太守茶歌》描寫了將茶餅放在火上炙烤枯燥(獨對金爐炙令燥),然后碾成末,汲取清流,點著獸炭(獸炭頃刻炎氣盛),待水沸騰起來(盆浮沸浪花),參加茶末,放點吳鹽,滋味就更美了(吳鹽和味味更美)。煎好的茶,芳香四溢(煎罷余香處處薰)。這是典型的餅茶煎飲法。
這一時期的茶文明,是以嵯峨天皇、永忠、最澄、空海為主體,以弘仁年間(公元810-824)為中間而打開的,這一段時刻構成了日本古代茶文明的黃金年代,學術界稱之為“弘仁茶風”。嵯峨天皇愛好文學,格外崇尚唐朝的文明。
在其影響下,弘仁年間變成唐文明盛行的年代,茶文明時其間最典雅的文明。嵯峨天皇常常與空海在一起喝茶,他們之間留下了許多茶詩,如《與海公喝茶送歸山》。嵯峨天皇也有茶詩送最澄,如《答澄公奉獻詩》等。
弘仁茶風隨嵯峨天皇的退位而衰退,格外詩因為宇多天皇在寬平六年(894),持久中止譴唐使的差遣,加上僧界首領天臺座主良源禁止在六月和十一月的法會中調缽煎茶,于是中日茶文明溝通一度中止。但在十世紀初的《延喜式》中,有獻瀨戶燒、備前燒和長門燒茶碗等事的記載,這說明喝茶的風氣開端在日本撒播。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