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人人都會,但知道如何泡茶可就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了。普洱茶,作為一種既能品飲又能收藏的茶類,在收藏的過程中,如果我們能沖泡得法,才有可能將普洱茶增添光彩。今天小韻和大家一起研究如何沖泡出好喝的普洱茶。
一、新、老、生、熟
首先,確定所泡普洱為“新、老、生、熟”中的哪一類。
1
新生茶
茶性上較接近綠茶,沖泡中要避免出現“熟湯味”,因而水溫要略低,出湯要快。關鍵在于把握好其原料特征,如茶樹品種、茶區特點、生態等。
原則上茶品越細嫩,沖泡時水溫要低,避免直擊茶葉,溫柔注水、出湯。每泡之間要間隔開蓋,使葉底稍稍降溫后再續泡。
2
新熟茶
正常情況下,新熟茶與老熟茶相比,不夠成熟,建議品飲3年--5年以上的熟茶,更為干凈純粹一些,物質也要更飽滿。
新熟茶的水浸出物溶解很快,所以要盡量做到揚長避短,通過高溫洗茶以去雜味,略降溫沖飲,沖泡節奏要快一些。完整地沖泡品飲新茶(從濃到淡到無味),可以確定茶的貯存價值。
3
老生茶、老熟茶
老茶一般要求高溫醒茶、高溫沖泡。相對來說,沖泡水溫老熟茶要略高。
歷經多年時光的沉淀,有的老茶因貯存不當而有異味,可通過高溫和多次洗茶來盡量排除,選用陶壺或紫砂壺沖泡對雜味也有很好的修正作用。
二、條索松緊重實程度
一般而言,條索較松的茶可以高溫醒茶,等溫度降低一些后,再開始正泡。
對于有些年頭的緊結重實的茶,第一遍醒茶之后,不要立即揭蓋,用培茶的方式進一步蘇醒茶葉。
此外,要注意控制沖泡的節奏,通常是“前緊后松”,洗茶慢,出湯快,經過出湯較快的數泡之后,可以緩一緩節奏,讓茶休息休息。
三、粗老、細嫩程度
較細嫩普洱(如宮廷普洱)不耐泡,可用“留根沖泡法”,即每泡茶湯不出盡,以保持其滋味的穩定性。
水溫也要適當控制,避免“煮茶”,尤其要杜絕高溫、多次、長時間洗茶而導致茶內有效成分的無謂流失,失去品味和飲用價值。
粗老茶因內含物減少則要大大增加投茶量,延長沖泡時間,可采用高溫沖泡,甚至煮飲。
四、其他情況
1
發酵程度
發酵過度的茶葉,需用沸水沖泡,并延長浸泡時間,反之則出湯要快,否則就濃如醬湯難以入口。
2
勻齊整碎度
茶葉較碎,其浸出物溶解也快,出湯相對的就要快。小韻給到的建議時,準備茶品要整碎結合,可以保證整片茶口感的平衡。
3
存儲情況
好的原料、好的加工、好的儲存,這樣的茶品就是最好沖泡的,濃淡沖相宜,怎么泡都好喝。若儲存中略有問題,如稍有雜味,則可適當增加洗茶次數和時間。
若是茶品因儲存不當發生了變質,就算再貴的茶也都不具備品飲的價值了,為了健康不喝也罷。
培茶技巧——“透”和“悶”
透”和“悶”,是普洱茶的沖泡技巧。把握“透悶”技法,視普洱茶嫩度狀況而定。一般說來,嫩茶以透為主,多透少悶,老茶以悶為主,多悶少透。
“透”:指的是沖泡過程中不加蓋(杯蓋、壺蓋等),快速降溫,使茶香自然而緩慢揮發。
“悶”:是指沖泡過程中,加蓋(杯蓋、壺蓋等),通過保持相對溫度,發掘茶品香氣。
幼嫩的茶葉容易悶熟,過悶,會使香氣不易顯露,水味重。故浸泡時,應多透少悶,以透為主。
粗老原料的茶葉,質地厚實硬脆,“粗老味”重,以高溫和悶透結合的浸泡方法,能獲得甘而醇的品質風格。“高溫”悶泡,逼出“粗老氣”,“透”則釋放“粗老味”,勿使其存留茶葉之中,使茶葉滋味甘甜醇和不滯鈍。
“透悶”原則,不僅僅指普洱茶沖泡的“透”與“悶”,也是選擇茶具時應注意的,茶具的透氣性強弱、散熱性好壞對茶味的影響很大。
透氣性好、散熱快的茶具(如蓋碗、紫砂薄胎壺、玻璃茶具等),適宜沖沏嫩度較高的普洱茶;
反之,質地厚實、壁厚、密度大、散熱慢、容水多的茶具(如紫砂厚壁壺、瓷器、石器、容量多的大壺),適宜沖沏老茶、熟茶等茶。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