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壺好茶,脫離不了好的茶葉,好的茶具和好的泡茶之水。除此之外,泡茶時水的注入方式對茶的品質影響也有很大的軟性因素。
這是因為注水的方式是在泡茶過程中唯一需要人工完全控制的環節,其注水的快慢、水流的急緩、水線的走勢、高低、粗細都是人為控制,卻對茶葉品質影響很大。
一、不同注水要素對于茶湯的作用:
1. 注水的快慢
主要影響浸泡過程中水溫的高低,從而影響茶湯滋味的濃淡;同時,注水的快慢會直接導致水流的急緩,也就控制了以下水流急緩所影響的茶湯表現。
2. 水流的急緩
主要影響到滋味和香氣和湯感之間的協調關系:
急的水流:令茶葉旋動,茶和水在接觸第一時間的相對高溫下浸出融合度高,且和空氣摩擦程度增加,令香氣高揚,茶湯的厚度和軟度則會相應下降。
緩慢的水流:則令茶保持相對的靜止,接觸水的茶底緩慢的溶出,在出湯的時候再一次在較低溫度下融合,令茶湯的厚度和軟度上升,層次感加強,同時令茶湯的香氣下降。
3. 水線的走勢
主要關系到茶底和水流的動靜比例以及茶底接觸水的均勻程度。
4. 水線的高低
水線的高低主要關系到兩個問題,一是水在沖泡過程中的降溫作用,二是在沖泡過程中水線的高低起伏令注水過程中茶和水的動靜得到起伏,水線的高低起伏常常被用來做沖泡時的微調。
5. 水線的粗細
水線的粗細主要關系到注水過程中水的流速,除了跟水的動靜有關外,也跟注水的時間和速度相關,同樣,水線的粗細也是泡茶者常用的微調手段。
二、注水方式:
注水方式常見的有四種:高沖 高吊 低沖 低吊。
簡單的理解高低是指提壺注水時,水自高/低點下注。而沖和吊則指注水的速度。他們共同影響著注水快慢、水流急緩、水線走勢、速度與粗細。
高沖:水線長,粗。水流在空氣中降溫較少,注滿蓋碗所需時間短,水與葉底的激蕩最強。
高吊:水線長,細。水在空氣中降溫最多,注滿蓋碗需最長,水與葉底激蕩較少。
低沖:水線段,粗。水流在空氣中降溫最少,注滿蓋碗所需時間最短,水與葉底的激蕩較強。
低吊:水線短,細。水流在空氣中降溫較少,注滿蓋碗需時長,水與葉底的激蕩最小。
在這里想特別介紹一下“懸壺高沖”。
所謂“懸壺高沖”,是指在向茶壺(茶杯、蓋碗)沖入開水時著意地提高煮水壺注水。那么懸壺高沖的意義何在呢?
其一,高沖是為了提升茶藝的藝術氛圍。這是懸壺高沖的主要目的,就泡茶效果而言,沖水可大可小,可高可低,為什么要懸壺高沖呢?無疑藝術表現是最主要的,是為了創造較高的藝術意境,營造較高的藝術氛圍。
其二,高沖也是為了科學地泡好茶。一是,在高沖過程中,可以適當地調低水溫;二是高沖可使壺內的茶葉翻動,均勻地受浸,水浸出物均勻地溶解,使茶湯濃度上下一致,避免壺內上層茶葉已浸至無味,下層茶葉仍處于初始階段。
但日常泡茶時沒必要用高沖的方法,甚至不宜采用高沖的方法。 用高沖法“砸茶”,例如沖泡單叢茶,會略顯苦澀;沖泡紅茶,會又酸又苦又澀。像我們的信陽毛尖更是不宜直接對著茶葉注水,如果用高沖,茶湯會更顯渾濁,滋味會更加苦澀。要不然綠茶的投茶方法,怎么還要分上投、中投和下投法呢?
三、注水點:
1,螺旋形注水:
這樣的水線令蓋碗的邊緣部份以及面上的茶底都能直接接觸到注入的水,令茶水在注水的第一時間溶合度增加。
這樣的注水方式比較適合紅茶和綠茶和白茶,或者泡到后期,滋味比較淡了,也可使用這種方式。
2,環圈注水:
注水時水線沿壺蓋或者杯面旋滿一周,收水時正好回歸出水點。這種方式需要一定的技巧,比如在注水時要注意根據注水速度調整旋轉的速度,如果水柱需細就慢旋,如果水柱粗就快旋。這樣的注水方式,可令茶的邊緣部份在第一時間接觸到水,而面上中間部份的茶則主要靠水位上漲后才能接觸到水,如此一來,茶水在注水的第一時間溶合度就沒那么高。
這樣的注水方式適合嫩度比較高的綠茶。
3,單邊定點注水:
注水點固定在一個地方,可讓茶僅有一邊能夠接觸到水,那么茶水在注水開始時溶合度就較差。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注水點在蓋碗壁上,那將注水點放在蓋碗和茶底之間,會融合得更好些。
這種注水方式適合需要出湯很快的茶,或者碎茶。
4,正中定點注水:
正中定點的注水方式是一種較為極端的方式,通常和較細的水線和長時間的緩慢注水搭配使用,令茶底只有中間的一小部份能夠和水線直接接觸,其它則統統在一種極其緩慢的節奏下溶出,令茶在注水的第一時間的溶合度達到最差,茶湯的層次感也最明顯。
很多有發酵現象的茶會因此出現滋味過于凝聚,和茶湯分離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