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之易武茶馬古道之源。
清道光年間,當以倚邦為代表的古茶山逐漸衰落際,易武茶山迅速崛起,成為六大茶山所產茶葉的集散地和茶馬古道之源頭,從而開創(chuàng)了普洱茶的易武時代。
《滇海虞衡志》中曾提到“普洱六大茶山,相距不遠,以易武為中心集散。”產量最大的易武茶山,在清朝光緒年間是六大茶山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六大茶山”茶葉的生產,加工和集散地,頃刻間,各種商號、茶莊、店鋪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出現(xiàn)。
“商業(yè)繁盛,馬幫不斷”即為當時易武古鎮(zhèn)的真實寫照。“云南迤南之利,首在茶。而茶之產易武較多。”永安橋碑上的記載,以及散落在易武茶山的浮雕、石碑、匾牌、古茶莊遺址,部訴說著易武茶葉王國的繁盛。
而這些成績與易武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是分不開的。易武茶山東部高、南北西三面低,海拔在656米- 2023米之間。最高的村寨三合社海拔1433米,最低的納么田村海拔為730米。
海拔差異大形成了“一里不同天”的立體型氣候,具有溫濕型、溫暖型兩種氣候特點,不同的小地區(qū)氣候條件造成了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復雜多樣。且這里山高霧重,土地肥沃,溫熱多雨。茶區(qū)土壤有磚紅壤、赤紅壤、黃壤等不同類型,有機質含量高。
“易武”為傣語,意思是美女蛇居住的地方。早在唐代已有濮人在易武居住種茶,到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易武所產之茶被作為清廷貢茶。
其后石屏人陸續(xù),到達易武,在對原有茶園進行改造的同時,進一步開山植茶,擴展茶園。到清代中期,易武已是“山山有茶園,處處有人家”,茶山面積達1萬多畝。茶葉產量最高達300多噸。
易武茶中正平和、剛柔相濟,每項指標都恰到好王處,氣足而不失之于霸,韻味含蓄而不失之于清薄寡淡,香氣馥郁而厚潤,回味悠遠而綿長。品飲之時,唇間齒際、鼻前喉后,各種韻致低回反復,宛如一首和諧的交響曲一一這正是中和之美的至妙所在。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