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之后,香港逐漸成為普洱茶最主要的消費地之一。而隨著交通條件不斷改善,運時縮短,到港的茶餅陳化期不夠,而香港寸土寸金,茶商們不僅在討論干倉與濕倉的孰優孰劣,也開始在嘗試人工發酵普洱茶的原料——曬青毛茶,使原料熟化后再加工壓制成餅。
熟茶發展——50年代
香港供不應求的消息傳回云南,云南省茶葉公司非常重視來自大客戶方的需求信息,于1955年11月,通知下關茶廠對出口緊壓茶進行后發酵實驗,但實驗不了了之。
主要發酵技術:
以下關茶廠為代表
蒸汽熱發酵
人工制冷發酵技術
熟茶發展——70年代
1973年4月,云南省召開茶葉加工會議。在長達7天的茶葉加工座談會上,傳達了李先念副總理和外貿部李強副部長有關國際形勢和茶葉發展的重要講話,李強副部長講話中特別強調了要發展普洱茶。
1974年后,省茶葉公司在勐海茶廠、下關茶廠、普洱茶廠、瀾滄茶廠和宜良茶廠等國營生產廠家推行熟茶發酵技術。1974年以前,云南是沒有熟茶生產記錄的。
1975年,昆明茶廠研制成功普洱茶原料的發水渥堆技術,以此為基礎制成普洱茶熟茶,由云南省茶葉進出口公司自營出口,曬青毛茶停調廣東。
1976年,熟普發酵技術成熟。“熟普”散茶壓制的沱茶7663、茶磚7581面市,從此以后,各種普洱茶熟茶產品風起云涌,普洱茶“熟餅時代”開啟大幕。
為出口需要,云南省茶業公司規范了普洱茶的嘜號,餅茶用4位,頭兩位為該茶品創制年份,第三位為曬青毛茶原料等級,第四位為茶廠編號(1是昆明茶廠,2是勐海茶廠,3是下關茶廠,4是普洱茶廠)。散茶用5位,3、4位原料毛茶等級。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