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推崇普洱茶的茶友通常是因為它的“越陳越香”,這就涉及到年份的識別,收藏品飲俱佳的老茶很難從一個方面去辨別。有些老茶因為年代太過久遠,從包裝已無法辨識,這個情況的暫且不表,且看本篇從六個方面去識別老茶。
由于生產年份對普洱茶的飲用價值和收藏價值影響巨大,因此辨識普洱茶的生產年份成為評價普洱茶價值的關鍵技術之一。經過多番的資料搜集和市場調查,對于普洱茶年份的辨識現本人總結出了以下幾個方面,希望能為普洱茶消費市場的正常交易和普洱茶產業的健康發展作出一點點貢獻。
一、從普洱茶生產歷史背景去辨識普洱茶年份
云南是世界茶樹原產地,又是我國普洱茶發源地和主產區。據傳說:三國時期云南濮人已開始種植茶樹和利用茶葉。但是,由于云南地處邊疆,產茶區叉大多是少數民族居住地,因此歷史上最早記載普洱地域產茶的為唐代唐使樊綽編著的《蠻書》中的記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而飲之”。
第一次提到“普茶”的是明萬歷年間進士謝肇浙在任云南右參政期問的1620年編撰的《滇略》中記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蔫而團之”。
最早記載“普洱茶”一詞的為明末清初(1644)方以智編輯的《物理小識)中記載:“普洱茶蒸之成團,西蕃市之,最能化物”。
清雍正七年(1729)七月,云貴廣西總督鄂爾泰建立普洱府,轄今思茅、西雙版納,控制普洱茶購銷權力,并選用最好的普洱茶進貢朝廷,從此普洱茶開始了189年的貢茶歷史。
當時普洱茶有5斤、1斤、4兩、1兩5錢重的團茶和瓶裝芽茶、蕊茶、匣裝茶膏等8種。10斤重的團茶稱為金瓜貢茶,因其形狀似人頭亦稱為人頭茶,這種貢茶由未婚少女采摘幼嫩芽葉加工而成。目前仍有實物的金瓜貢茶只有一只藏于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存放時間在150年左右。
至康熙年問(1662-1722)章履成編纂的《元江府志》中記載:“普洱茶,出普洱山,性溫味香,異于他產”。記載不但道明了普洱茶產于普洱山,而且品質優于其他產地所產。
成書干清嘉慶四年(1799)由檀萃編寫的《滇海虞衡志》記載:“普洱茶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為產而資利賴者也。出普洱屬六茶山:一日悠樂。二日革登。三日倚邦,四日莽之,五日蠻磚,六日曼撒,周八百里,人山作茶者數十萬人。茶客收買。運于各處。每盈路,可謂大錢糧矣。”說明當時普洱已名揚天下。
明確了主產普洱茶的六大茶山名,并還記述了當時普洱茶生產經營的繁忙景象。清阮福于1825年編著的《普洱茶記》中記載:“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釅,京師尢重之”說明當時普洱茶已譽滿天下,特別是京城人更加喜好飲用。
清同治年間(1862—1874)是普洱茶產銷最興盛時期,每年收購量達萬擔之多(每擔75公斤。舊制),且茶質好,馳名中外,曾吸引印度、緬甸、泰國、越南、柬埔寨、斯里蘭卡等國商戶前來采購。但是,由于多種原因,至清束云南全省茶葉產量由年產8萬擔降至5萬擔,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夕年產茶降至5000余擔。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普洱茶生產得到了長足發展。特別是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普洱茶生產生機蓬勃,至今成為一大產業。
20世紀30年代后,由于交通條件、倉儲條件及國家外貿條件等的改善,普洱茶的自然發酵條件已大大改變,其品質特點已難以達到自然發酵的品質要求,同時針對普洱茶自然后發酵陳化時間長,上市慢等情況,不少茶廠開始尋求新的制茶工藝,并且先后出現了20世紀50年代初廣州活港茶商進行的人工漚堆發酵工藝、下關茶廠的人工冷發酵蒜氣熱發酵和廣東省茶葉進出口公司從1957年開始進行的加速普洱茶后發酵陳化的研究成功并開始出口,而1974年云南第一次正式采用增濕增溫的渥堆后發酵陳化等加工工藝應運而生,成為傳統普洱茶與現代普洱茶并存、多元化發展的普洱茶生產新格局,同時其產品受到了我國香港、厶灣地區及日本、韓國、西歐等地消費者的歡迎,產銷量逐年擴大,加工技術亦得到不斷提高,產品品質日趨穩定,保健功效不斷被提示證實,從而帶動普洱茶產業的繁榮。
20世紀90年代開始。小茶廠發展迅速,生產散、餅、磚、沱、紀念餅(磚)、特制餅磚茶等,普洱茶生產迅猛發展。跨入21世紀,普洱茶生產受市場利益的驅動,更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云南的大中小型茶廠,原生產邊銷茶的湖南、湖北、四川等省茶廠,廣東、廣西、香港、厶灣等地商家也直接到云南收購原料或自行加工或委托云南茶廠加工,目前普洱茶占據了廣東、云南、香港、臺灣茶葉市場的半壁江山,家庭及個人飲用和收藏普洱茶遍布粵港澳臺,珠江三角洲的人甚至叫出:“不會玩普洱茶的人不是生意人,不會飲普洱茶的人不是當官人。”于是,普洱茶熱由粵港澳臺向全國蔓延。
二、從普洱茶生產廠家背景去辨識普洱茶年份
云南省普洱茶在明以前商品均無字號,直至清朝雍正年間開始才逐漸形成了不少商品品牌,如同慶號(建立于清嘉慶年問)、同興號、同品號、同泰號同樣號、宋聘號、迎春號、可以興、云泰豐等。
1908年,在勐海恒春茶莊帶動下,生產和銷售茶葉的茶莊不斷增加,而每一家茶莊所加工的茶葉其原料質星、產地等并不一致,但是各茶莊都有自己的外包裝紙、商標、內票、內飛等以示區別。1912年為了解奐團茶運輸過程發霉而研制了心形緊茶。
1916年下關永昌祥茶行創制出碗臼狀沱茶,并很快占領市場,為日后下關茶廠沱茶生產奠定了基礎。
民國后,清朝遺留下來的茶莊號還有同慶號、同興號、同品號、宋聘號、福元昌、可以興等,同時新建立了一批茶莊號,如勐景號、鼎興號、敬昌號、江城號、福元昌等。
至抗日戰爭前夕云南六大茶山仍有茶號40個,1949年以后,宋聘號、同昌號、鴻泰號、鴻利號等分別搬至泰國、越南及我國香港等地繼續生產本茶莊牌號的普洱茶,而留在國內的茶廠、茶莊在公私合營運動中并人國營單位,私營茶廠、茶莊消失。
20世紀80年代開始,私人茶廠、茶莊又逐漸重現,各具特色的普洱茶產品又逐漸呈現在消費者面前。但是,在繁榮的背后卻叉顯現魚龍混雜。國家明文規定的食品標簽內容殘缺不全,重量、生產日期等重要系數不見蹤影,至于質量體系更無從談起,這蝗無疑對普洱茶產業的發展極為不利,也給消費者辨識年份帶來困難,造成“人參與紅薯同價”,既混淆視聽,又極具欺騙性。
我國于1938年12月16日成立云南中國茶葉貿易股份有限公司,1944年改為云南中國茶葉貿易公司,1950年成立中國茶業公司云南省公司,1964年改為中國茶葉土產進出口公司云南省分公司,1972年6月云南省茶司與省土畜公司臺并成立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云南省茶葉分公司。
廣東省進出口公司成立于20世紀50年代初,是我國普洱茶出口重要口岸,出口的茶葉主要是曬青毛茶、六堡茶、餅茶、沱茶等。其中曬青茶最為大宗,由于出VI不暢,造成大量積壓而迫使廣東省茶葉公司開始研究普洱茶加工工藝,于1957年春夏之交試制成功第一批普洱茶并出口至整澳。從1957年開始至1965年9月出口量達到572噸,至1983年增至3858噸左右,而加工量達8000噸左右。為了總結和提高普洱茶加T的質量和數量,廣東省茶葉公司于1984年3月在普洱茶重點產地——廣東英德召開了現場會議,交流總結了普洱茶加工原理、生化原理、操作規程、茶機制造、防蟲除螨等相關經驗,并將大會交流論文匯編成《普洱茶加工技術資料忙編》一書。1986年又以最受客商歡迎、嘜號為“74201”的普洱茶出口日本,當年出口數量選767噸,1987年達到885噸。隨后出口量不斷上升,每年達5000-6000噸,至今仍為我國普洱茶出口重要口岸。廣東普洱茶屬潤水、漚堆、后發酵普洱茶,原料有大葉種曬青毛茶、廣東大葉青茶,以及中葉種炒青、烘青類綠茶等,經中國農業科學茶葉研究所審洋,其品質風格獨特,形色香味俱佳,在國際國內普洱茶市場上獨樹一幟。
1951年正式注冊由8個“中”字組成圓形、中心一個“茶”字的“中茶牌”商標,1952年7月19日起中茶總公司通知所屬系統啟用中榮牌商標,開始是紅印,50年代末使用綠印。至1990年中茶司通知所屬茶廠停用該商標。為此各茶廠向國家商標管理部門申報各自商標,經批準后正式啟用。所以“中茶牌”商標實際使用至1992年2月才停止。
云南國營茶廠產品屬云南茶司產品,20世紀70年代生產250克普洱茶磚、邊銷磚茶,70年代末80年代初生產Y671普洱蕭,90年代用粗老原料生產馬幫餅茶和馬幫磚茶。
云南省茶葉進出口公司于1998年發文并注明品質和級別的茶號有:7452(高檔七子餅)、7572(中檔七子餅茶)、8582(普洱青餅)、8592(普洱熟餅)、7542(普洱大餅、青餅)。于1991年發文并注明品質和級別的茶號有:7542(青餅)、76113(普洱散茶級外)、1/2普洱沱茶(250克)、1/5普洱沱茶(100克)、79122(勐海普洱碎茶)、76153{下關普洱碎茶)。
云南省茶葉進出口公司部分出口普洱茶號:小包裝Y562、Y671、NY672、Y672、75671、P901、P902、P201、P903、P904、N608、N808、F092、P123。
【昆明茶廠】
昆明茶廠原為復必茶廠,創建于1938年。1949年更名為昆明茶廠,屬國營茶廠。建廠之初以勐庫、風山茶為原料加工復興沱茶,1971年開始生產100克普洱方茶,1973年昆明茶廠與勐海茶廠研究潮水渥堆發酵陳化加工工藝成功,先后壓制了熟磚榮,1976年后批量生產7581磚茶,年出貨量120噸,是昆明茶廠最具代表性的熟磚茶產品。
1982年昆明茶廠成為普洱方茶主要廠家。1992年生產鐵模云南七子餅,品質仿7572,桂園風味突出;同年,還開發出旅游型3克重小沱茶。1994年昆明茶廠關閉,此后廠內下崗人員仍以昆明茶廠名義生產嘜號為7581的榮磚。昆明榮廠生產的茶號有:421、7581、75071、75671、78081、78091、78101等。
【勐海茶廠】
勐薄茶廠前身是佛海茶廠,創辦于1939年,1949年改名為勐海茶廠,屬國有企業。1996年改制為西雙舨納勐鷹茶業有限責任公司。佛海茶廠于1940年試制出第一批中茶牌圓茶,這批圓茶分紅印和綠印二個品種。紅印采用勐臘最好的曬青毛茶原料制成,綠印采用勐海周邊雖優質的原料制成。
1942年因太平洋戰爭爆發,中茶公司決定所有員工撤退至昆明而停產。1944年一度復業又停業,只生產紅茶43擔,收購私商緊茶3268馱。1952年勐海茶廠復業,生產的圓餅茶起初為紅印,至50年代末改為綠印和黃印。1976年開始將緊茶原料改制磚茶,文革期間,勐海茶廠生產的中茶牌圍茶易名為云南七子餅,外包裝紙上不再出現從右至左的中茶牌例茶字樣,而在外包裝紙頂端由左至右印制“云南七子餅”字樣,在餅面上出現了加紅帶的標識,并采用黃印包裝紙,加印了英文,印的顏色也反映在小標簽(內飛)上。
1972年以前生產的是藍印、紅印鐵餅茶。1973年以辨散普洱茶壓制成73厚磚,紅帶七子餅和黃印七子餅是勐庫茶廠最具代表性的普洱茶產品。1974年開始生產生餅和熟餅兩大類6個花色。1976年根據云南省茶葉進出口公司的要求,勐海茶廠生產的茶產品啟用嘜號,開頭為74、75。束號為2,前后生產過7452、7542、7572、79072、79082、79092、79102、79122(碎茶)、79342、79452、79562、8582、8592等茶號16個花色品種的普洱茶。1976年生產的圓茶改制為七子餅茶,每個重357克,七餅為一柱,平底、鐵餅、文字使用中文繁體與英文。
1976-1979年以生產麻袋與紙箱包裝的散裝熟茶供出口,緊壓茶只有7452與7572二個熟茶品種。1979年以后開始多樣化拼配的茶品嘜號,如7542、7532、7582等。1981-1982年由云南省茶司接受香虐訂單,由勐海茶廠生產了一批7572青餅。1985年為香蘑南天貿易公司生產了一批嘜號為8582的青餅,大票橫式,并啟用廠名署名,由省茶司印制。同時,80年代還生產了輕度熟茶拼配的藍印七子餅茶。
勐海茶廠1992年3月10El起開始啟用“大益牌”商標,但是初期只有在熟磚茶中使用,1995年3月22日成立西雙版納勐海茶業有限公司后,才開始在餅茶、磚茶、沱茶,生茶、熟茶中全面使用“大益牌”商標,停止使用中茶牌商標,并且開始生產大益牌七子餅茶。
1999年起白行接受各地茶商訂單,茶品規格、包裝等開始出現多樣化。在大益牌系列普洱茶產品中生產了散茶和緊壓茶兩大類的禮品茶,它包括普洱方茶和嘜號為79342、79452、79562等16個花色品種,在臺港澳和東南亞最受歡迎。
【下關茶廠】
下關茶廠原名康藏茶廠,創辦于1941年,1950年改名為中國茶業公司云南省分公司下關茶廠,屬國營企業。1955年國家實行工商企業改造,私人商號、茶廠等并人下關茶廠。1958年易名為大理茶廠,1994年改制成云南下關沱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改名為云南下關茶廠沱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5月1日起正式改制為民營。
茶廠創辦初期主要加工緊茶銷往西藏地區,加工沱茶銷往四川,至今沱茶與緊茶仍是該廠主要產品。1953年開始少量生產250克外銷沱茶,1959年開始生產250克蒼洱沱茶,1960年開始批量生產250克沱茶和普洱方茶,1962年開始生產125克沱茶,1968年沱茶重量由125克改為100克。
1975年開始生產熟沱茶,1976年開始生產嘜號為7663的出口沱茶供應香港天生茶行轉銷歐洲法國,1984-1985年生產250克大理沱茶、大眾沱茶、蒼洱沱茶,1986年生產精裝100克中茶牌甲級云南沱茶,1988年開始生產丙級沱榮,1989年后先后開發了紅沱茶、綠沱茶、普洱茶3種小沱茶、微型沱茶、茉莉沱茶等,1993年開始生產一級沱茶,1994年銷日沱茶仍以每只重125克標準生產。
1997年開始生產了3克微型小沱茶出口日本。1952年開始生產紅印圓餅茶,直至文革結束。1955年改凹底圓餅茶為平底圓餅茶,1972年恢復生產七子餅茶,并分為大餅(直徑20,5厘米,齊邊,叉稱鐵餅)、小餅(直徑185厘米,圓邊叉稱關餅。供外銷)。1978年停止七子餅茶的生產,1983年叉恢復生產并以外銷日本為主,1986年代深圳夏華公司生產一批嘜號為8653、8663的茶餅,1988年開始生產嘜號為8863的茶餅至今。1955年心形緊茶改為磚形,1963年緊茶由糯葉包裝改用牛皮紙包裝。1966年停止心形緊茶生產。1967年開始生產方形緊茶供應邊銷,1986年恢復生產緊茶供應西藏。1958年批量生產普洱方茶。
1942年注冊“寶焰牌”商標,1947-1951年疰冊“復興牌”商標。1952年開始使用“中茶牌”商標,1966年供棠茶使用的“寶焰牌”商標改為“團結牌”商標,1990年11月30日停止使用“中茶牌”并在緊茶、餅茶、磚茶產品上重新使用“寶焰牌”商標。
1992年3月10日起開始在內銷沱茶上使用“松鶴牌”商標。
1992-1996年在甲級沱茶面上壓制上一個“甲”字,1996年9月10日起以下關茶廠廠徽標志“G”字壓制在甲級沱茶沱面上,以取代原來的“甲”字。
1976年開始使用嘜號,76開頭,束位為3。生產嘜號茶有:7663、7653、7633(袋泡)、7643(袋泡)、76073、76083、76093、76103、76113、76153(碎茶)等。
【黎明茶廠】
1955年4月15日正式成立國營農場,并命名為國營黎明農場,屬軍墾性質。一九六四年初“黎明”特林隊種植的茶葉開始投產。三月中旬,成立了茶葉加工組,漸漸的發展成為大型茶葉加工廠。
黎明茶廠在生產綠茶、紅茶為主的基礎上,從2001年到2003年開始研制、試制普洱茶,并對傳統的紅茶、綠茶生產設備、生產技術工藝做了調整,在普洱茶生產中摸索出了一套生產經驗和技術技能,為后期普洱茶生產打下了基礎。
2004年云南農墾茶葉發展有限公司承包經營黎明茶廠后,根據市場對普洱茶的需求,在總結前兩年的生產技術上,廣泛的吸納國內先進的普洱茶生產技術工藝的經驗,結合云南省技術監督管理局制定的普洱茶標準和全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及國家食品安全許可證的嚴格要求和標準,全面系統地制定了黎明茶廠普洱茶生產工藝標準和技術措施。
【其他茶廠】
普洱茶集團公司生產“普秀牌”各式餅茶,嘜號為77074、77084、77094、77104等。
南澗茶廠創辦于1983年底,1983—1985年間生產袋裝綠茶,1985—1989年生產沱茶,1985年試產熟沱,1993年底重新生產沱茶,包裝上加蓋“茶葉公司”字樣,1994年起沱茶交廣東、香港客商,2001年改為南澗茶葉公司,生產鳳凰牌沱茶,2003年起開始生產餅茶,1987年5月10日注冊“士林牌”鳳凰商標。
臨詹茶廠創建于1956年,省屬國營茶廠。1982年生產了第一代青沱——銀毫沱茶,選料精細,沱型勻正。1984年生產了首批熟沱,外觀光潔,油潤具光澤。
景洪昌泰茶行創建于1999年,1999年底采用易武山野生茶為原料,人工壓制茶餅。2001年景谷分行生產第一批呂泰號茶餅。
龍生集團于1997年生產第一批精裝普洱茶。
隨后,各類普洱茶生產單位如雨后春筍般增加,形成了強大的普洱茶產業。
三、從外包裝、大票、小票、內飛等去辨識普洱茶年份
外包裝紙,大票、內票、內飛、包裝形態等都極具時代特征,外包裝紙、大票、內票、內飛等都是紙類物質,其紙張質量、厚薄、印刷油墨、字體粗細、大小、繁簡字、版面設計、廠商名稱、商標、嘜號、重量、標識、印刷樣式、老化程度、印刷技術等都具有每一個時代的印記。
因此,要想從這些因子中辨別出其年份除必需熟悉這些因子的基本知識外,還可以從大票中印刷的嘜號、批次、生產廠家等來辨識。
從普洱茶的生產背景中我們可以知道1985年以前云南茶葉加工、調撥崩售等均由外貿茶葉經營部門統一管理,各廠家的茶葉包裝物料均由省級公司統一規劃、訂造、調撥。另外,大票為立式印刷,不具廠名。
1985年以后,由于經營機制的改變,茶葉的加工、經營權下放至茶廠。勐海、下關兩茶廠開始設計印刷了具有本廠特色的橫式大票,設計了記錄生產年代批次的延展碼。在簡裝的外包裝上采用竹殼和紙筒二種外包裝,具有時代特征。
內飛由于是在壓制茶餅前置人而在壓制茶餅時已壓在茶餅的茶體內,更換偽造難度較大。因此,可把內飛作為辨識標志。由于內飛紙質、油墨、字體,版式等各不相同,后人較難仿造。
文革期間,中茶牌圓茶易名為云南七子餅榮,餅面上出現了加紅帶的標識,并采用黃印包裝紙,加印了英文,印的顏色也反映在內飛上。
早年的圓茶是沒有外包裝紙的,餅茶直接包裝在竹殼中。隨著時代變遷和產制的深人,餅茶開始出現了外包裝紙,紙質和印刷樣式也隨著年代的變化而改變。目前外包裝紙上下端都印有文字,不同廠家其字體亦有差異。七子餅榮利用毛竹殼做外包裝,七餅為一筒,用竹殼包裹后用竹篾、竹皮或鐵絲捆綁。目前也有用牛皮紙做外包裝的,外包裝上印有文字。
茶票分為內票和內飛。內票用途類似于商品包裝中的使用說明書,或是夾帶的廣告單,面積略大。早期老字號茶莊生產的餅茶每筒(塊)放1-2張,夾在第一、第二餅之間。現代生產的餅茶內票放在外包紙內。
內飛是緊壓茶壓制時埋入茶餅面上的辨認小紙張,起注冊商標的宣示作用。每餅一張,位于餅面中央,用少量茶葉覆蓋固定。露出大部分票面,亦有內飛埋入茶餅中。餅、沱、磚、方茶中也有埋內飛的。1985年以后才有署名勐海、下關等茶廠的橫式大票出現,而73青餅是以手工蓋印,大口中橫式大票為7542—503、7542—506等嘜號,在1985年還有生產。
四、從普洱茶外形上去辨別普洱茶年份
不同年代壓制的緊壓茶其外形寬度、厚薄、弧度、曲度、窩坳、松緊等均有較大區別。
早期的緊壓茶都是使用石質模具手工壓制而成,其外形不勻整較松,布ILl袋紋質顯現;而使用機械模具壓制的緊壓茶外形勻整、緊實、直徑均一、厚薄均勻。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緊壓茶體積較大、重量較重,而90年代加工的緊壓茶以小型居多。20世紀70年代初才出現平底鐵模產品,而批量生產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下關茶廠是以美術字為印模的藍印、紅印鐵餅,中茶簡體字平底模于70年代初南勐海茶廠生產。
五、從普洱茶產品的質量上去辨別普洱茶年份
茶葉產品的質量優劣是體現產品飲用價值的最重要依據,其形色香味是評價茶葉質量優劣的標準,并且作為辨識年份的主要依據之一。由于普洱茶分為散茶和緊壓茶兩大類,其形色香昧既有共同特征,又有根本的區別,而這一根本區別卻是年代辨識的重要依據。
大家知道,普洱茶有散榮與緊壓榮(餅、磚、沱等)之分、有生茶與熟茶之分、干倉與濕倉之分、傳統工藝與現代工藝之分,其質量標準是一個系統工程,但各品種花色中叉極具個性。一般來說,隨著礦放時間的增加,其后發酵陳化程度加深,外形色澤與湯色變紅,滋味越來越醇,香氣越來越陳。
普洱茶等級與內含物成分,除粗纖維含量與嫩度、茶褐素含量與湯色的紅褐度、明亮度等有較密切的關系外,其余成分含量與等級之同太多不存在直接的相關關系。普洱茶品質特征中最重要的因子是香氣,不但要有獨特的陳香(蘭香、沉香、參香、棗香、荷香、梅香、熟香、青香等),而且要陳香顯著,其次是滋味濃厚甘潤順滑,湯色紅濃明亮。葉底紅褐柔軟勻亮。
六、從原料的配比與嘜號去辨別普洱茶年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普洱茶基本上由茶莊加工經營,一般只有榮莊號而沒有嘜號,各茶莊原料來源、原料質量、原料配比等各不相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茶葉加工、銷售基本由國營單位負責,其產品的原料級別、質量、配比比例、配比技術等不斷提高,質量保證體系逐漸完善,產品質量比較穩定。70年代中期又規定了嘜號制度,保證了產品質量,提高了品牌功能,從而為年代的辨識提供了更為可靠的依據。
普洱茶的原料分為五級十等,一般較嫩者制作沱茶、方磚、人頭瓜、散茶等,中等嫩度者制作餅茶,粗老原料制作磚茶。同時,制作普洱茶的原料還有古野生茶、野放茶、栽培茶和產地不同的高山茶、坡地茶、平地茶等。
不同質量的原料以及不同茶廠、不同商家等采用不同的原料拼配杯準,從而形成了同名不同質的普洱茶產品。例如,1950年初期下關沱茶由里茶、二蓋、三尖、四尖、撒尖等原料拼配而成,以后改為三種原料,最后改為里茶與面茶,近年恢復3種茶原料拼配而成。1955年以前沱茶的原料以頂級滇青毛茶與優質春尖拼配,1958年茶價改革后以高檔春茶的1噸級為原料。一般而言,國營茶廠原料以不同年份、不同季節為基礎,每年同一嘜號茶品質較為穩定;私人茶廠原料較為單一,但原料嫩度濤度較好。
1975年以后正式批量生產熟普洱茶外銷。1985年以后才開始生產野生茶餅,之后無此產品。
1976年,為適應出口需要,云南省茶葉公司規范了普洱茶的嘜號。餅茶采用4位數字,頭兩位為該茶品創制年份,第三位數字為毛茶原料等級,最后一位數字為茶廠編號(昆明1、勐海2、下關3、普洱4);散茶用5位數字。第3、4位為毛茶原料等級,其余相同。1980年以前生產的外銷緊壓茶嘜號只有7452、7572、7581、76634種,1980年以后開始以7542、7532、7472、7582、7653等嘜號生產,1985年以后則以8582、8592、8653、8663等嘜號生產,1988年至今下關茶廠仍以8863嘜號進行生產。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