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這樣形容普洱產業異軍突起的原因“綠茶在烘青的時候,生命已經終止;普洱茶在曬青的時候,它的生命才開始”。普洱因而被稱為“能喝的古董”,她能給人充分的想象空間,又十分模糊不定。
下面這份指南能幫助你初步認識一杯“古董茶”。
選購普洱茶的四大要訣
一清:聞其味,味道要清,不能有霉味。
二純:辨其色,茶色如棗,不能黑如漆。
三正:存其位,存放干倉,不可位潮濕。
四氣:品其湯,回味溫和,不可味雜陳。
普洱茶關鍵詞
六大茶山:革登茶山、莽枝茶山、倚邦茶山、曼撒茶山、蠻磚茶山、攸樂茶山,為云南古代六大茶山。
內飛:1950年之前的“古董茶”內,通常都有一張糯米紙,印上名稱,就是“內飛”。如百年宋聘號,同興貢餅,同慶號,同昌老號,宋聘敬號。
印級茶:1950年-1968年,也就是包裝紙上,“茶”字以不同顏色標示,紅印為第一批,綠印為第二批,黃印為第三批。
干倉:指通風、干燥及清潔的普洱茶存放倉庫,其存放的普洱茶葉為自然發酵,發酵期較長。
濕倉:通常指放置普洱茶較潮濕的地方,如地下室、地窖,以加快其發酵的時間和速度。
號級茶餅:為辨別茶餅、茶葉年代、級別、生產廠的編號,如:8582餅,前兩位數85為85年出品,第三位數8為8級茶,最后一位數2為勐海茶廠的代號。茶廠代號:1.昆明茶廠,2.勐海茶廠,3.下關茶廠,4.普洱茶廠。
中茶牌:茶餅的外紙正面標志為8個“中”字圍繞著“茶”字,為中國土產畜牧進出口公司云南茶葉分公司商標。
大益餅:云南西雙版納勐海茶廠商標,“大”字中間有個反白色的“益”字,根據不同級別和年限分有不同顏色的商標,如“紅印”“藍印”“黃印”等。
普洱散茶:制茶過程中未經過緊壓成型,茶葉狀為散條形的普洱茶為散茶。
七子餅茶:扁平圓盤狀,其中七子餅每塊凈重357克,每七個為一筒,每筒重2500克,故名七子餅。
磚茶:長方形或正方形,250克-1000克居多,制成這種形狀主要是為了便于運輸。
沱茶:形狀跟飯碗一般大小,每個凈重100克、250克,現在還有迷你小沱茶每個凈重2克-5克。
紀念餅(磚、沱):為紀念某個事件所特別制作的小批量茶葉,帶有相應編號和證書。
金瓜貢茶:普洱金瓜貢茶,是現存的陳年普洱茶中的絕品。港、澳、臺茶界稱其為“普洱茶太上皇”。該茶生產始于清正七年(1729年),選取西雙版納最好的女兒茶,以制成團茶、散茶和茶膏敬貢朝廷。金瓜貢茶或金瓜人頭貢茶,據傳均由未婚少女采摘的一級芽茶。采摘的芽茶一般先放之于少女懷中,積到一定數量,才取出放到竹簍里。這種芽茶,經過長期存放,會轉變成金黃色,故人頭貢茶亦稱金瓜貢茶或金瓜人頭貢茶。
廣云貢餅:除云南省外,廣東省也生產少量的普洱茶,有部分所用的茶青調撥自云南省,而部分則是廣東省所生產的茶青,也稱之為“廣東餅”。大部分廣東餅的普洱茶,在60年代后都是用廣東的茶青或云南茶青和廣東的茶青拼配后制成餅,故名:廣云貢餅。
福元昌圓茶:現存最古老的福元昌圓茶,產于光緒年間,已歷時100年左右。臺灣人周渝存有幾餅,包裝的竹箬上,原本是寫有字的,但因年久而剝落,已無法辨認。其外觀十分講究,觀其形,即知內里是普洱上品,每筒均有票一張,規格約為11厘米,正方形,橘紅底色,藍色圖字,四邊框飾以云紋圖案,內寫明:“本號在易武山大街開張福元昌……以圖為記,庶不致誤,余福生白。”共88字。(本文來源:熊貓茶園,作者: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