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嚴格的說,“后發酵”是不嚴謹的。除了在一般意義上的“濕倉”環境(如傳統港倉、廣東倉等)之外,普洱茶的倉儲過程中,“發酵”(即有微生物參與的化學反應)比例是相當之低,可以忽略不計的。所以,“后期轉化”更為適宜。
2、相同倉儲時間不同地區茶品轉化有不同風格,不僅僅是轉化速度不同,同時在不同環境下,轉化的方向和風格也會有質的區別。北京倉儲(平均環境條件)放多久,也不可能有傳統港倉的味道(北京倉儲是緩慢的自然氧化和酶促氧化為主,傳統港倉微生物氧化占絕對主流)。
3、若判斷合適與否的主體是廣泛意義上的“你”,那么這個問題無解,或者說無窮解——蘿卜白菜各有所愛,有沉迷于老茶的,有只喝當年新茶決計不喝老茶的,按著自己的口味來,怎么喝都沒有錯,或者說,不容他人置喙。
4、“什么茶,在什么地方什么環境,存放幾年”這就是普洱茶倉儲轉化的復雜之處了,實際上從原料品質、毛茶初制工藝、緊壓茶緊壓工藝、倉儲環境、方式、時間等等,可以組合出難以計數的排列組合,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正向的倉儲結果,但具有不同的適應族群。
5、若是喝普洱是奔著香氣、味覺這兩個指標來的,那其它茶類在這兩項上超過普洱的所在多有,普洱不是唯一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