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蟬自古被認為是至德之蟲:頭上有緌,文也;含氣飲露,清也;黍稷不食,廉也;處不居巢,儉也;應候守時,信也;加以冠冕,容也。
蟬寓意品德高潔,不僅是文人們歌詠的對象,如虞世南、駱賓王,更是藝術大師們心中的靈物,如國畫大師齊白石。
古代文人雅士,宗教大德更是結合社會現象、自身經歷和感受,寄托了諸多意象,使蟬具有了豐富的文化意蘊。
傳統文化中蟬的意象,與紫砂相結合,煥發別樣的藝術魅力,境界新奇而充滿詩意。尤其是俏色泥料的運用,格調超脫高妙,力顯神韻,洋溢著健康、有趣和蓬勃的生命力。
此壺靜謐中藏有動勢。壺身為圓竹段,竹節壺身采用傾斜的曲線,雙枝提梁壺把,節間交叉富于變化,以明接手法處理,清秀挺拔。
蓋面虛起,貼塑一組修竹作裝飾。一墨綠色的鳴蟬為鈕,鳴于高枝。為此壺之壺眼,是為點睛之筆。
一段三節彎竹為流,向外伸展,欲吐香茗。壺身以陶刻刻畫出竹之斑駁傷痕,以泥繪螺旋紋飾,跳躍出一圈圈紫紅色的斑紋,打破單色的沉悶,平添一段人文故事。
明人王象晉《群芳譜》云: 斑竹即吳地湘妃竹者,其斑如淚痕。世傳二妃將沈湘水,望蒼勿而泣,灑淚成斑。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蟬聲遠傳,是 居高 的緣故,而非借助于秋風。立身品格高潔的人,并不需要某種憑借,自能聲名遠播。
曹丕在《典論 論文》中指出 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于后 。這里所強調的是人格的魅力,人格的力量。
蟬的脫殼蛻變常與道家羽化登仙、佛家涅槃相提并論。
《西游記》中,唐僧即是金蟬轉世。李安綱先生說: 唐僧原名 金蟬 ,說明還未脫殼,不能自由飛翔;只有脫掉那層金殼,才能虛靈自在。
早在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中,就有玉蟬出現。蟬,是古代玉器的常見題材,按用途可以分為三類。一為佩蟬,佩戴在身上,作為裝飾或辟邪之用;二為冠蟬,又稱為貂蟬,是帽子上的裝飾品;三是含蟬,放在逝者口中的隨葬品。在古代先民的心目中,蟬還象征著復活與永生。
蟬一般在地下生活四年左右才能破土重生,蟬潛身大地之中,秉天地自然之性,納純陰清素之質,歷經潛修與輪回。
待到金蟬脫殼,便揮動華麗的雙翼,在美樹芳林中遨游徜徉,在修干高枝上昂首歌唱,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
陳鳴遠桂枝歇蟬筆架
蟬在經過一次次蛻變,彰顯了新生命,振翅高飛,是走向生命中精彩的一個過程。
在一壺清茗中,茶之清苦況味,應和了人生苦途。似蟬之潛修與輪回,寄寓了高潔的操守。(來源:中國茶文化知識,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