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之為壺,必有壺嘴,也稱為紫砂壺的 流 。茶湯的全部靈魂和思想,都會從這里流進茶杯之中,在現實的空間淡定出一個愜意的溫度,去潤人心脾。
壺嘴是壺身以外的一個顯著部分,可以細分為唇、額、嘴、嗉(嗉,鳥嗉子也)。這種細分,讓壺嘴生動開來。一般來說,壺嘴,把整體叫做 流 ,把流頂部的出水口叫做 嘴 。
對壺嘴的功能性要求,有句行話: 七寸注水不泛花,直瀉杯底無聲響 。說的是,好的紫砂壺流,出水通暢、爽利,水柱七寸高不會散開,茶湯倒出直瀉杯底而無潺潺流水之聲。
這與大家熟悉的另一個畫面有視覺上的相似處:高臺跳水,壓水花的功夫,是選手得分的一個關鍵。好的壺嘴,出水,類似也。
好在紫砂的能工巧匠早早就意識到壺嘴 壓水花 功夫乃出水之關鍵。目前,固定下的壺流形制為一彎流、二彎流、三彎流、直流和鴨嘴流。
一彎流:形似鳥喙,喙者,鳥獸之嘴也。俗稱 一喙嘴 。較短,安裝位置也較高。常見的是向上和向外的兩種形制。向上的,如小鳥在無心地曬著太陽;向外的,似小鳥在有心地躲著小雨。
二彎流:下方就有了個嗉囊,這樣做,在技術上加大根部截面面積,就會增加出水的沖壓力量。二彎流就有成鳥的氣質了:望著前方或者前上方,定定地想著自己的心事。
三彎流:特點是嗉囊更為顯著,在靠近壺的身桶處多有一道弧線。這樣子的壺流基本像是個老謀深算的鳥了:有四處逡巡之態,無半點冒進之容。
直流:這種壺流非常明快。形制簡潔,出水暢,明接和暗接處理都有。
鴨嘴流:暢口,常見于壺口較大,幾無壺肩的壺式上,實際等同于在壺口一側附加一個半漏斗狀的裝置。這么說吧,就是家用不銹鋼電熱水壺壺口的樣子。
紫砂壺嘴的曲直之爭,你怎么看?
壺嘴曲直,誰是誰非?仔細考慮,又可發現兩者看似針鋒相對,其實是各有側重。壺嘴直,是為了出水流暢;壺嘴曲,是為了茶香不泄。各有各的道理,有一利則有一弊。直乎?曲乎?頗費思量。
主張壺嘴直為上的人認為,壺嘴一定要直,選購的時候也要按照這個標準,壺嘴一曲就會影響其出水的功能。
因為裝茶的器皿和裝酒的不一樣,酒沒有渣滓,一斟就出來了,所以酒壺嘴的曲直可以不講究;而茶是有形體的東西,即使是星星點點的小茶葉,入了水就變成了大片,斟的時候,容易進入壺嘴,使壺嘴塞住。
喝茶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如果這樣斟不出來,就讓人非常不痛快。茶壺嘴直就可以保證沒有這個毛病,就算有時塞住了,也疏通方便,不至于很難辦。
《茶具》一書的前言中論及茶具改進,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給碗形茶器加上蓋子,另一個就是將短而直的壺嘴,慢慢改成細而長的兩彎或三彎嘴。而這種改進的目的,是 為了茶香不泄、保持壺內的茶味 。這就是認為壺嘴彎曲的好。
雖然李漁大聲疾呼,但清代的茶壺嘴仍很多是彎曲的。再看眼下的茶壺,直茶壺嘴成了絕對的主流??磥憩F代人是越來越注重實用了?;蛘哒f,為生計所迫、為快節奏所驅趕,性子越發的急躁了。
然而,茶心即閑心,若要得茶中之樂茶中之清茶中之和茶中之幽,還是要緩一緩,靜一靜,定一定,才好。(作者:蔣文哲,來源:良匠人,圖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