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收到一位壺友的留言,朋友送我的一個茶壺和,斷斷續續用了兩年多,最近迷上紫砂壺,拿出來又研究了下,應該是 水上漂 感覺工還可以。
水上漂 就是可以漂在水上的紫砂壺。那么這樣的紫砂壺到底好不好呢?
漂浮是不是與紫砂壺的好壞有關系,那拿幾個試一試不就知道了嗎?于是我們就做了一組實驗
全手工或者半手工壺都測試了,可以看出與半手全手并無關系,第二把朱泥小壺比較輕但是也沉入水里,說明與壺的輕重也關系不大,倒是與壺型有一些關系。
仔細觀察,有的壺可以漂浮起來的原因,并不不要因為他做的比較輕,而是壺身筒大,底部也面積大一些。
沉入水里的紫砂壺,因身筒偏高或者壺底面積不夠大,不足以讓他漂浮。
衡量一把紫砂壺的好壞不能一概而論,應該是多方面結合去看,不能單獨的看某一點就下結論,比如泥料的優劣以及做工是否細致等要多方面考慮。壺型不同測試的結果就不同,個人認為水上漂來檢測壺,其實并不能說明一把壺的好壞!
這里提醒一下:
玩壺是有目的性的,應該通過正當途徑去了解紫砂的知識,作為一件工藝品,紫砂壺首先應解決功能問題,泡茶器具要實用。
其次在觀賞上,要給人精神上的滿足。如果強調 能不能水上漂 ,過于鉆牛角尖,漂得起來的紫砂壺也不見得是好作品。
現在一些人認為什么東西越難就越好。而越難的,不一定藝術水平越高。要從文化價值與紫砂的實用上,從整體上來衡量。無論是什么壺都是要注重作品的文化含量、作者的文化修養在自己作品中的體現。
顧景舟大師曾經說:
一件作品不管它是大是小,壺嘴是曲是直,蓋子是盎是平,形制是高是矮,都在乎有趣,趣才能產生情感,怡養心靈,百玩不厭。
所以觀賞一件新的造型,應該在領悟到美的本質以后才始加以評點。從這樣的審美態度作出發點,才能中肯地贏得普遍愛好砂藝界的共鳴。 (來源:砂海墨韻,圖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