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將書寫在絲織品上的字跡稱為帖,書寫在竹、木上的字跡稱為簡牘。造紙術發明后,紙與絲織品并用于書札,凡是小件篇幅的書跡,都稱帖。宋代,匯集歷代名家書法墨跡刻在石或木板上并拓成墨本的亦稱為帖。因為這些墨跡是學習書法的范本,所以又稱為法帖。匯集數家書跡的,稱為叢帖、匯帖或集帖。
中國流傳至今最早的一部刻帖──《淳化閣帖》,刻于淳化三年(992),是太宗命王著等摹集鐫刻的。以后輾轉摹刻者漸多,刻帖之風漸趨興盛。著名的《絳帖》、《大觀帖》等大都以《淳化閣帖》為基礎,稍加增減、調整。當時刻帖并不限于宮廷內府,地方官署和私人也都摹刻。在刻帖的形式上也比較多樣,除刻歷代各家綜合的叢帖外,還出現了摹刻一朝一代書法家墨跡的斷代法帖,和專門集摹一家的個人法帖。
前者著名的有《鳳墅帖》等,后者有《忠義堂帖》等。還有以自家所藏墨跡和拓本摹刻上石的,如《寶晉齋帖》、《群玉堂帖》、《越州石氏博古堂帖》等。
《淳化閣帖》局部 |
《絳帖》 潘師旦以《淳化閣帖》為底本,重為增刪刻成,共計20卷。因刻于絳州(今山西省新絳縣)故名。當時以為《淳化閣帖》是官本法帖,不易見,因而以《絳帖》為最佳。相傳潘氏死后,其兩子各分得10卷。長子因負欠官錢,所得前10卷,被沒收入公庫,絳州官署 補刻后10卷,并刻“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太、平、無、以、報、愿、上、登、封、書” 20字,以識其第次,名為公庫本。次子補刻前10卷,名為私家本。金代高汝礪據公庫本重刻,稱為新絳本。元、明間又有偽刻12卷行世。《絳帖》原石拓本傳世極少,故宮博物院藏有明代馮銓湊集的20卷本,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有新絳本2卷。
《潭帖》 亦稱《長沙帖》,慶歷間劉沅帥潭州(今長沙),命僧希白摹刻,共10卷。以《淳化閣帖》為底本,增入王羲之《霜寒帖》、《十七帖》以及王□、顏真卿等帖,因刻于潭州故名。此帖摹勒很精,與《絳帖》齊名,原石毀于建炎年間,偽刻很多。
《大觀帖》 |
《汝帖》 王□輯,大觀三年刻于汝州,故名,共 12卷。因編輯謬陋,內容龐雜,而多偽跡,后世多不重視。
《寶晉齋法帖》 |
《群玉堂帖》 原名《閱古堂帖》,韓侂胄輯家藏宋代帝王及晉王羲之至當時名人墨跡,共10卷。由其門客向若水編次,摹勒上石。向若水精于鑒賞,擅長刻帖,所以此帖摹刻精善。開禧年間,韓侂胄被誅,其帖沒收入內府。嘉定年間改為今名,拓本流傳極少,明代已無全帙。故宮博物院藏有宋拓殘本數卷。
《鳳墅法帖》 |
《淳熙秘閣續帖》 淳熙十二年(1185)以內府自南渡后續得墨跡摹勒上石,共計10卷。此帖宋亡后毀滅無存,流傳絕少。
此外,宋刻法帖流傳至今的殘帖有:《姑熟帖》,約刻于淳熙五年至十六年;《郁孤臺法帖》,紹定元年 (1228)南城(今山東省費縣)聶子述摹勒;《鳳墅法帖》,嘉熙、淳祐(1237~1252) 年間廬陵(今江西省吉安縣)曾宏父摹刻,內容為宋人書跡;《忠義堂帖》,嘉定八年(1215)永春(今福建省永春縣)劉元剛刻石,均為唐代顏真卿書跡,共10卷,嘉定十年東平(今山東省東平縣)鞏嶸續刻1卷;《東坡蘇公帖》,乾道四年(1168)玉山(今江西省玉山縣)汪應辰集刻,均為蘇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