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按摩,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毛片,亚洲黄色网址

宋代法帖

2020-04-23 zsdown520  1963  收藏  管理

  中國古人將書寫在絲織品上的字跡稱為帖,書寫在竹、木上的字跡稱為簡牘。造紙術發明后,紙與絲織品并用于書札,凡是小件篇幅的書跡,都稱帖。宋代,匯集歷代名家書法墨跡刻在石或木板上并拓成墨本的亦稱為帖。因為這些墨跡是學習書法的范本,所以又稱為法帖。匯集數家書跡的,稱為叢帖、匯帖或集帖。

  中國流傳至今最早的一部刻帖──《淳化閣帖》,刻于淳化三年(992),是太宗命王著等摹集鐫刻的。以后輾轉摹刻者漸多,刻帖之風漸趨興盛。著名的《絳帖》、《大觀帖》等大都以《淳化閣帖》為基礎,稍加增減、調整。當時刻帖并不限于宮廷內府,地方官署和私人也都摹刻。在刻帖的形式上也比較多樣,除刻歷代各家綜合的叢帖外,還出現了摹刻一朝一代書法家墨跡的斷代法帖,和專門集摹一家的個人法帖。

  前者著名的有《鳳墅帖》等,后者有《忠義堂帖》等。還有以自家所藏墨跡和拓本摹刻上石的,如《寶晉齋帖》、《群玉堂帖》、《越州石氏博古堂帖》等。

《淳化閣帖》局部

 《淳化閣帖》10卷,原無帖名。因刻于淳化年間,并藏于秘閣,故名。每卷首分別標為“歷代帝王法帖第一”、“歷代名臣法帖第二”、“諸家古法帖第五”、“法帖第六,王羲之書”、“法帖第九,晉王獻之書” 等。 此帖共收入唐代以前歷代名人及帝王法帖100余家、 400余種。此帖在采擇上雖有缺點并雜有偽跡,標名亦有錯誤,但古人書法因此得以流傳。《淳化閣帖》原石已不存,拓本多為翻刻。

  《絳帖》 潘師旦以《淳化閣帖》為底本,重為增刪刻成,共計20卷。因刻于絳州(今山西省新絳縣)故名。當時以為《淳化閣帖》是官本法帖,不易見,因而以《絳帖》為最佳。相傳潘氏死后,其兩子各分得10卷。長子因負欠官錢,所得前10卷,被沒收入公庫,絳州官署 補刻后10卷,并刻“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太、平、無、以、報、愿、上、登、封、書” 20字,以識其第次,名為公庫本。次子補刻前10卷,名為私家本。金代高汝礪據公庫本重刻,稱為新絳本。元、明間又有偽刻12卷行世。《絳帖》原石拓本傳世極少,故宮博物院藏有明代馮銓湊集的20卷本,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有新絳本2卷。

  《潭帖》 亦稱《長沙帖》,慶歷間劉沅帥潭州(今長沙),命僧希白摹刻,共10卷。以《淳化閣帖》為底本,增入王羲之《霜寒帖》、《十七帖》以及王□、顏真卿等帖,因刻于潭州故名。此帖摹勒很精,與《絳帖》齊名,原石毀于建炎年間,偽刻很多。

《大觀帖》

  《大觀帖》 大觀三年(1109)宋徽宗因《淳化閣帖》板已斷裂,出內府所藏墨跡,蔡京等更定第次,稍加厘訂,重為摹勒上石,亦為10卷,標題皆為蔡京手書。因刻于大觀年間而名。《大觀帖》,又因與《秘閣續帖》、《孫過庭書譜》、《貞觀十七帖》同刻于內府太清樓,所以又共稱為《太清樓帖》。當時正值北宋經濟繁榮時期,百工技藝均極純熟,徽宗本人又精通書畫,對刻手要求十分嚴格,所以此帖不僅糾正了《淳化閣帖》在編次、標題中的許多錯誤,而且摹勒精細準確,刻工精良,為歷來書法家所重視。但刻成后不久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淪陷,帖石流入金國,原石拓本極少,現已無全帙。故宮博物院藏有第2、4、6、8、10等卷;南京大學 藏第6卷;中國歷史博物館藏第7卷。此帖明代有翻刻本。

  《汝帖》 王□輯,大觀三年刻于汝州,故名,共 12卷。因編輯謬陋,內容龐雜,而多偽跡,后世多不重視。

《寶晉齋法帖》

 《寶晉齋法帖》 咸淳四年(1268)曹之格刻晉、宋各家書跡,共10卷,末刻“右曹氏家藏真跡”正書 7 字。寶晉齋原是米芾居室名,因米芾藏有王羲之父子和謝安的墨跡及顧愷之畫多種,名其居為寶晉齋。崇寧三 年(1104),米芾任無為軍時,將其所藏王羲之《王略帖》、謝安《八月五日帖》和摹刻上石,名為《寶晉齋法帖》,后毀于火。葛祜之任無為軍時,據火前拓本重刻此3帖,為《寶晉齋法帖》第2代刻本,后又毀。曹之格任無為軍通判時,搜集舊石并重新摹刻,除原三石外又增加曹氏家藏的晉人法書和米氏父子墨跡,增 補為10卷。首卷拓原三帖殘石,這是《寶晉齋法帖》第 3代刻本。此刻有拓本傳世,現藏上海博物館。另外標題《寶晉齋法帖》的,有10卷本,有20卷本,有30卷本,內容與原刻大有出入,為明代以來所刻。

  《群玉堂帖》 原名《閱古堂帖》,韓侂胄輯家藏宋代帝王及晉王羲之至當時名人墨跡,共10卷。由其門客向若水編次,摹勒上石。向若水精于鑒賞,擅長刻帖,所以此帖摹刻精善。開禧年間,韓侂胄被誅,其帖沒收入內府。嘉定年間改為今名,拓本流傳極少,明代已無全帙。故宮博物院藏有宋拓殘本數卷。

《鳳墅法帖》

  《博古堂帖》 紹興年間,新昌(今浙江省新昌縣) 石邦哲輯刻于會稽(今浙江省紹興)。自周穆王《吉日癸巳》至唐代白居易《詩簡》計27種,陳思《寶刻叢編》著錄。此帖選刻俱佳,后世評論晉、唐小楷,多以越州石氏諸刻為標準。原石早佚,拓本可信的很少。

  《淳熙秘閣續帖》 淳熙十二年(1185)以內府自南渡后續得墨跡摹勒上石,共計10卷。此帖宋亡后毀滅無存,流傳絕少。

  此外,宋刻法帖流傳至今的殘帖有:《姑熟帖》,約刻于淳熙五年至十六年;《郁孤臺法帖》,紹定元年 (1228)南城(今山東省費縣)聶子述摹勒;《鳳墅法帖》,嘉熙、淳祐(1237~1252) 年間廬陵(今江西省吉安縣)曾宏父摹刻,內容為宋人書跡;《忠義堂帖》,嘉定八年(1215)永春(今福建省永春縣)劉元剛刻石,均為唐代顏真卿書跡,共10卷,嘉定十年東平(今山東省東平縣)鞏嶸續刻1卷;《東坡蘇公帖》,乾道四年(1168)玉山(今江西省玉山縣)汪應辰集刻,均為蘇軾書。

全部評論(0)

新聞資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嵩明县| 清河县| 富锦市| 苏尼特左旗| 青阳县| 永福县| 莱阳市| 黑龙江省| 松江区| 高淳县| 丁青县| 临清市| 抚松县| 金乡县| 白山市| 颍上县| 隆林| 灵宝市| 嘉义县| 民权县| 拉孜县| 航空| 云安县| 榆中县| 大化| 前郭尔| 安化县| 承德市| 虹口区| 安国市| 蓝田县| 库尔勒市| 彰化市| 姚安县| 察雅县| 雷州市| 新余市| 双辽市| 安化县| 历史| 犍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