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書的中國書法的一種重要的書體。秦始皇廢除六國文字,命李斯等人根據秦國原有字體改造整理,頒布了一種新的字體,因其點畫延伸婉轉而名篆書。漢代隸書取代了篆書的地位,但因篆書字體優美而自此成為歷代璽印篆刻的主要題材和書法家探研的對象。漢代以降,篆刻名家不斷涌現,但篆書名家卻鮮有成就者,“兩千多年來,以篆書名家者,三五人而已,”以至于有人用“李斯——李陽冰——鄧石如——吳昌碩”這近乎公式化的術語來簡單地概括中國篆書發展的里程。誠然,李斯乃篆書之首創者,李陽冰篆書藝術高超,這是不爭的事實,“秦丞相李斯變倉頡籀文為玉箸篆,……故撥夫能成一家法式,歷兩漢、三國至隋氏,更八姓,無有出其(李陽冰)右者”李陽冰《玉箸篆意》。鄧石作篆書,使人們得以破解篆書筆法之秘,吳昌碩從李斯小篆的秦系篆書上溯到介于大篆小篆之間的《石鼓文》,二位在篆書發展歷史上的突破使他們有了堅實的地位。但若從傳統篆書之藝術來看,在中國書法史上,在篆書方面有造詣的還不乏其人,清代的錢坫便是其中之一人。
錢坫(公元1741或1744~1806年)字獻之,號十蘭,又號篆秋,江蘇嘉定人。清代乾嘉年間,碑學大興,他們從唐代的碑刻上追溯以前各代的各種金石文字,創造出一代書法新風,形成了千姿百態、燦爛奪目的書道中興新局面。錢坫的叔父是著名畫家錢大昕,他將其所藏被譽為“李斯后小篆第一人”的唐代篆刻大家李陽冰之《城隍廟碑》授予錢坫,錢坫晝夜練習,長進甚快,連當時的大書家翁方綱也稱贊他如同有神助一般,自此后,錢坫之篆字書法漸聞名于天下,后來居然獲得“清代篆書第一人”之美稱。
單從書法的角度來看,篆書追求的是筆畫勻稱圓潤,結體疏朗工穩,挺勁靈巧,這件作品自然是篆書中的佳作。中國書法是中國人藝術情趣的體現和書法家內心思想的表達,更有趣的是作品中的詩文,作者用圓潤的書法和優美的詩句把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八位詩人(曹操、曹植、鮑照、謝靈運、陶淵明、王維、韋應物、孟浩然)的詩風作出了精練的概括,體現出中國書法的意境和韻味之美。書法之外,錢坫還兼工刻印,繪畫以蘭竹、枯樹等見長,善畫梅,這幅篆書作品也體現出了梅竹的“寒瘦清古之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