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印在歷史的不同時期各有其特征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我國封建王朝政體由朝廷?中央?和地方構成。官印包括皇帝的御寶?玉璽和金寶?、各級朝官官印、地方行政官印、各級機構品官官員之印、軍事機構軍官官印、不入流的低級機構之印、諸侯割據政權印、少數民族政權印和農民起義政權之印。
官印尺度和材質方面的等級區別,從古代一直沿襲至今。官員品級的高低主要以官印尺寸和質料來區別。官職越高,官印越大,權力就更大。御寶尺寸是百官之最高等級,是次于皇權的三師三公親王尚書令印的兩倍以上,表明皇權的至高無上。皇帝的御寶有金玉兩種。秦以來天子的印獨稱璽,玉質。其它印不能用玉,這是璽印制度中對質料等級限定的開始,其制度幾乎延續到中國封建社會之終。
官印紐式經歷了以簡向繁過渡,又以繁趨于簡的演變過程。初始為鼻紐和瓦紐,印的體積小重量輕,可以穿系繩索,便于攜帶。繼為螭虎龍龜獅魚蛇鴕馬牛獸等多種紐式。皇帝的御寶是螭虎紐,少數民族官印多為鴕紐。御寶的紐式自宋代起一改前代螭虎紐為盤龍紐,此后御寶皆用龍紐成為定制,沿至清末,而其它官印紐式全部簡化成橛紐和柱形紐。
我國古代印文篆法,隋唐以前以小篆陰文為主,印文排列疏松散漫,不規整。從隋唐時起開始采用篆體陽文,印文布局講求對等對稱,縱列字數相等,若官稱機構名稱出現不等分的奇數,就在“印”字前加一“之”字,以構成偶數或等分的奇數。對個別筆畫少的字入印篆寫時,多一些曲折彎轉的夸張,開啟了九疊篆的先河,使印文顯得緊湊對稱,整齊美觀。官印上有刻款者最早見于隋印,但至宋官印刻款才較為普遍。背款刻鑄造機構和鑄造時間,鑄造機構刻于紐左側的印背,紐右側的印背刻鑄造時間。有的年號字多,右側容納不下,一部分移到左側,與鑄造機構一齊刻出。少數民族政權?金代?官印除了刻鑄造機構和鑄造時間外,在左邊還刻有女真字的印文和表示隸屬關系的漢文。云南回民起義政權官印,背款不刻鑄造機構名稱,只刻鑄造時間、起義的目的和意義,邊款刻文號。
收藏官印,要注意其紐式、質料、尺度、印文篆刻風格等方面,這些是決定價格的主要因素。現在充塞各地舊貨市場的仿品比比皆是,制作成本也就幾十元,要價可達數百上千元,收藏者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