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淘得一本上海六一書局印刷、金谷書局發行的《左宗棠真墨跡》書帖。此書沒有印行時間,從其版式分析,估計印行于清末民初。
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時任閩浙總督左宗棠應汀漳龍兵備道夏獻綸和漳州知府劉惠人之請,為漳州芝山試院題寫柱聯。聯句云:“經始問何年,果然逃墨歸儒,天使梵王納士;籌邊曾此地,大好修文偃武,我從漳海班師?!薄蹲笞谔恼婺E》一書為此聯跋語,全文共295字,文后鐫印兩方印章,一為“青宮太?!?,另為“一等恪靖伯”。筆者查閱有關資料,均沒有《左宗棠真墨跡》書帖印行和存世的記載,因此,此書可稱為“孤本”。其發現可為研究左宗棠及清軍入閩鎮壓太平軍提供一份珍貴的文獻史料。
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6月19日,太平天國都城天京淪陷,在長江以南征戰的部分太平軍,由侍王李世賢、康王汪海洋率領轉戰于閩、浙、贛三省之間。農歷九月十四日,侍王李世賢率部進占漳州府,斃清朝總兵祿魁、汀漳龍道徐曉峰等重要官員多人,所屬乘勝攻克平和、云霄、漳浦、南靖、永定、龍巖各縣。
為了盡快撲滅閩西南太平軍,以免造成燎原之勢,清軍統帥左宗棠擬定了作戰方案:首先進攻龍巖的太平軍,以切斷駐南陽、新泉的太平軍汪海洋部與漳州李世賢部之間的聯系,再向南陽、新泉進發,最后再謀力克漳州。左宗棠指揮的清軍在圍攻龍巖時,也對漳州的太平軍李世賢部采取分割包圍的態勢。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2月19日,太平軍在鎮門戰役失利后,侍王多次組織突圍,均告失敗。5月15日,清軍攻破漳州城。接著,攻取了南靖、漳浦、云霄、平和各縣。漳州——這是天京失守后,太平天國在長江以南最大的根據地,終于在清軍的攻克下失陷了。突圍至廣東梅州的李世賢率余部投奔汪海洋,旋即被汪殺害。李世賢被殺后,太平軍將士離心,斗志低落,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2月9日太平軍余部全軍覆沒于白沙壩。左宗棠正是在廣東梅州剿滅太平軍后,班師經過漳州時寫下了這副柱聯。
左宗堂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頗有爭議的人物。他是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主將;他也是率部西征,從沙俄手中收復新疆,捍衛國家主權而成為清道光的“中興之臣”。從《左宗棠真墨跡》一書,我們可以看到,左宗棠身為武將,兼通文墨,其書風沉著激邁,文辭通暢,依稀透露出一種躊躇滿志的盛氣。在腥風血雨過后,地方官員顯然沒有忘了請“大帥”留下墨寶,左宗棠欣然命筆,與“朱子”并論,自詡“修文偃武”之偉績。為漳州留下一份書法藝術珍品,印證了一段書壇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