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按摩,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毛片,亚洲黄色网址

中國石窟藝術的發展過程

2020-04-23 zsdown520  1774  收藏  管理

  石窟藝術是佛教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開始是由西方傳來的。從今天遺存的窟群來看,新疆拜城克孜爾的窟群、庫車的庫木土拉、森木塞姆、克子喀拉罕等窟群,是把佛本生故事變相,畫在窟頂的菱形方格內,四周則畫出所供養的佛、菩薩等像。敦煌的莫高窟,根據現存最早的窟,如第二百七十五窟的窟形,是在漢民族形式居室建筑的基礎上,創造了縱長盉頂式,與新疆早期石窟的形制大致相同。兩壁橫幅畫出漢畫像石式的本生故事畫;在題材上,與新疆石窟的壁畫大致相同。這種早期作品,還保存著新疆地方(古代西域)石窟藝術與中原藝術相結合的藝術風格。

  甘肅地區(十六國五涼),由敦煌莫高窟到永靖炳靈寺,再南到天水麥積崖。其早期造像、壁畫的題材與風格,完全是相同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太延五年(439)統一河西以后,僧侶與信徒們許多人東遷平城。云岡早期的第十六至第二十窟,以及第七、八窟,造像的題材和風格,與河西、天水等地區早期造像的風格是相同的。這充分說明了石窟藝術是沿著由西而東的路線發展的。

  北魏太和年中(486-499),鮮卑統治集團為了加速北魏政權的封建化過程,加強鎮壓中原人民,實行了漢化政策。反映到石窟藝術上,以云岡、龍門為中心,無論何種形象,都采取了漢族形式的衣飾。由北魏首都平城、洛陽向外發展,西至秦隴、河西各石窟,南至巴蜀,東北至營州(義縣萬佛堂),東南至青、徐(云門山與駝山)都受到了影響。這是中國石窟藝術發展歷程中的一大變化。根據這樣的發展道路,全國最大的石窟群,如莫高窟、麥積崖、炳靈寺、寺溝等石窟北朝中期后的造像,完全可以說受到云岡、龍門造像的影響。北朝末期,四川廣元千佛崖第七十二窟的佛、菩薩等造像,與甘肅天水麥積崖中晚期的造像風格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可以說,四川地區早期的石窟造像是受到麥積崖、炳靈寺石窟造像影響的。

  隋唐時代,雖然生產關系有某些改進,生產力有相當的提高,但最高統治者依然提倡佛教,借以愚惑人民。佛教是當時各階級人物信仰的主要宗教之一,東西兩京是全國的佛教中心。大寺院,如西京的大慈恩寺。大興善寺、弘福寺,東京的福先寺等,都設有翻經院。而兩京的大寺院,又都有當時著名畫家所畫的各種經變圖。①張彥遠、段成式等人的著作,不僅記錄了許多寺院壁畫的題材,而且還記錄了這些壁畫風格上如何優美。這樣就便于把這種藝術風格推廣到全國各地。莫高窟中唐代各期所畫的壁畫,尤其初、盛唐時期的壁畫,雖不能與文獻中所記兩京寺院的壁畫相媲美,但可以肯定地說,許多畫風是與畫史所記各大家的風格相一致的。

  五代和宋朝以來,石窟藝術再不像以前那樣發達了,開鑿的石窟也比較少,因而漸趨衰落了。不過像大足龍崗山、佛灣的造像,如《父母恩重經》的浮雕,卻更接近人間氣息,這是以前各代石窟造像所不能比擬的。

  我國現存石窟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區(古代的西域)、甘肅西部(古代河西地區)、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地區,在南方也有一些零星分布。新疆是中國接受佛教較早的地區,最早的石窟拜城克孜爾石窟就在此地。新疆現存石窟寺遺址十分豐富,已調查出的共約十四處,主要分布在天山以南自喀什向東的塔里木盆地北沿一線,大多數位于古代東西交通要道“絲綢之路”沿線,重要的有拜城的克孜爾千佛洞,庫車的庫木土拉石窟,森木塞姆石窟,火焰山勝金口石窟等等。位于甘肅西部的敦煌,是古中國對外政治、經濟、外交、文化開放和交流的重要門戶,敦煌莫高窟曾為河西走廊地區的佛教中心,由于該地的地質、地貌條件特別適宜于開鑿洞窟,從大約公元4世紀至公元14世紀,經過十幾個朝代的善男信女和藝術家的共同努力,使之不僅成為一處佛教圣地,也成為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偉大的佛教藝術寶庫。甘肅省著名的佛教石窟還有天水麥積山石窟、永靖炳靈寺石窟、慶陽北石窟、安西榆林石窟、酒泉文殊山石窟、肅南金塔寺石窟等等。黃河流域是中國漢傳佛教石窟數量最多的地區,有名的如寧夏須彌山石窟、陜西彬縣大佛寺石窟、黃陵萬佛寺石窟、延安萬佛洞石窟、志丹城臺石窟等。黃河中下游地區從北魏起,所開鑿的石窟時代特征及漢化特征日益明顯,著名的如山西大同云崗石窟、太原天龍山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鞏縣石窟、浚縣千佛洞石窟,河北邯鄲響堂山石窟、隆堯宣霧山石窟,山東濟南千佛山石窟、益都云門山石窟等等。長江流域地區,有浙江杭州西湖區的石窟、江蘇南京棲霞寺千佛巖石窟等等,其中以四川省石窟寺遺址最為豐富,如大足北山石窟、寶頂山石窟、廣元皇澤寺石窟和千佛崖石窟、巴中石窟、安岳石窟、夾江縣千佛崖等。南方地區重要石窟有云南大理劍川石窟,廣西桂林北山石窟等等。在我國眾多石窟中,敦煌莫高窟、云崗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

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甘肅省敦煌市境內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總稱,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開鑿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南北長約1600多米,上下排列五層、高低錯落有致、鱗次櫛比,形如蜂房鴿舍,壯觀異常。它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古典文化藝術寶庫,也是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中心。1987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前秦符堅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門樂尊者行至此處,見鳴沙山上金光萬道,狀有千佛,于是萌發開鑿之心,后歷建不斷,遂成佛門圣地,號為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

  莫高窟雖然在漫長的歲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襲和人為的破壞,至今保留有從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個朝代的洞492個,壁畫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彩塑像兩千身,是世界現存佛教藝術最偉大的寶庫。若把壁畫排列,能伸展3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個畫廊。近幾十年來,國內外學者對敦煌藝術極感興趣,不斷進行研究,形成了一個專門學科“敦煌學”。

  莫高窟是古建筑、雕塑、壁畫三者相結合的藝術宮殿,尤以豐富多彩的壁畫著稱于世。敦煌壁畫容量和內容之豐富,是當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宮殿都不能媲美的。環顧洞窟的四周和窟頂,到處都畫著佛像、飛天、伎樂、仙女等。有佛經故事畫、經變畫和佛教史跡畫,也有神怪畫和供養人畫像,還有各式各樣精美的裝飾圖案等。莫高窟的雕塑久享盛名。這里有高達33米的坐像,也有十幾厘米的小菩薩,絕大部分洞窟都保存有塑像,數量眾多,堪稱是一座大型雕塑館。

  莫高窟是一座偉大的藝術宮殿,是一部形象的百科全書。莫高窟1961年被國務院首批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并于1991年授于“世界文化遺產”證書。外國的旅游者的評價對莫高窟的評價是:“看了敦煌莫高窟,就等于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莫高窟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畫廊”。“它是世界現存佛教藝術最偉大的寶庫”。

云岡石窟

  云岡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一公里。現存主要洞窟45個,計1100多個小龕,大小造像51000余尊,它是我國規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云岡石窟是在北魏中期齊鑿的。北魏經歷了“太武滅佛”、“文成復法”。文成帝和平年間(460-465)云岡石窟開始大規模營造,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建成,前后計60多年。初由著名的高僧曇曜主持,“于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現第16至20窟就是“曇曜五窟”。現存洞窟大部分鑿于太和十八年(494)遷洛前。據《水經注》記載,當時“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日新眺”。

  云岡石窟雕刻在我國三大石窟中以造像氣魄雄偉、內容豐富多彩見稱。最小的佛像2公分。最大的高達17米,多為神態各異的宗教人物形象。石窟有形制多樣的仿木構建筑物,有主題突出的佛傳浮雕,有精雕細刻的裝飾紋樣,還有栩栩如生的樂舞雕刻,生動活潑,琳瑯滿目。其雕刻藝術繼承并發展了秦漢雕刻藝術傳統,吸收和融合了佛教藝術的精華,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對后來隋唐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我國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國與亞洲國家友好往來、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云岡第五、六窟在云岡石窟群中部,為孝文帝遷洛前約465-494年開鑿的一組雙窟。廟前有清順治八年(1651)建造的五間四層木樓閣,朱紅柱欄,琉璃瓦頂,頗為壯觀。第五窟開作橢圓形草廬形式,分前后室。后室北壁本尊為釋迦牟尼坐像,高17米,為云岡最大的佛像,外部經唐代泥塑重裝。窟內滿雕佛龕造像。窟西側刻有兩佛對坐在菩提樹下,頂部浮雕飛天,線條優美。第六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個連接窟頂的二層方形塔往,高約14米,塔柱上雕有四方佛,上面四角各有一座九層出檐小塔,馱于象背上。窟四壁滿雕佛、菩薩、羅漢、飛天等造像。窟頂有三十三諸天及各種騎乘,令人目不暇接。環繞塔柱四面和東南西三壁的中下部,刻有33幅描寫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道的佛傳故事浮雕,內容連貫,構圖精巧。此窟規模宏偉,雕飾富麗,內容豐富,技法精煉,是云岡石窟中有代表性的一窟,也是中期造像藝術匯集的大檢閱。

  云岡第七、八窟位于云岡石窟的中部,為一組雙窟,是云岡石窟第二期開鑿較早的石窟。七窟前現存的木構建筑,是清順治八年(1651)修建。七、八窟平面均為長方形,窟內布局上下分層,左右分段。七窟后室北壁上層天幕龕的中央,雕一交腳彌勒菩薩像,坐于獅子座上,左右備一倚坐佛像,邊為二脅侍菩薩。內容仍為三世佛,且出現了造像組合。下龕為釋迦、多寶二佛并坐像。壁與窟頂相接處雕一排伎樂人像,各執樂器演奏。東西兩壁對稱開鑿,壁與頂部相接處雕一排千佛。下分四層雕有八個不同的佛龕。南壁鑿有一門一窗,左右兩側各雕四個佛龕。門窗間有六個供養人和伎樂天人像。明窗內雕菩薩和禪定比丘。內拱內雕力上、護法天王和飛天。頂部分格雕平棋,中為團蓮,周雕飛天,把整個窟頂裝飾得花團錦簇。第七、八窟與前期窟群比,在形制、內容、造像構成、題材等方面出現了諸多變化,從中折射出北魏社會變革的洪流。

  曇曜五窟現編號第16-20窟,是由曇曜和尚主持開鑿的第一期窟洞,也是云岡石窟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據《魏書·釋老志》載:“和平初,……曇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于一世。”以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帝為楷模,雕刻五尊大像。這五窟規模宏大,氣魄雄偉。形制上共同特點是外壁滿雕千佛,大體上都摹擬橢圓形的草廬形式,無后室。造像主要是三世佛(過去、未來、現在),主佛形體高大,占窟內主要位置。

  第16窟本尊釋迦立像高13.5米,而相清秀,英俊瀟灑。第17窟正中為菩薩裝的交腳彌勒坐像,高15.6米,窟小像大,咄咄逼人。

  第18窟本尊為身披千佛袈裟的釋迦立像,高15.5米,氣勢磅礴;東壁上層的眾弟子造像造型奇特,技法嫻熟。第19窟本尊為釋迦坐像,高16.8米,為云岡第二大造像。第20窟為露天造像,正中為釋迦坐像,高13.75米,為云岡石窟的代表作,面都半圓,深目高鼻,眼大唇薄。大耳垂肩,兩肩齊挺,造型雄偉,氣勢渾厚。

  云岡五華洞位于云岡石窟中部的第9-13窟。這五窟因請代施泥彩繪而得名。第9、10窟為一組前后室結構的雙窟,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太和十三年竣工,遼代曾在此興建崇福寺。兩窟平面近方形。前定南壁鑿成八角列柱,東西壁上部雕出三間訪木構建筑的佛龕,余壁滿雕佛像、飛天。后室窟門上雕有明窗,北壁主佛是釋迦佛。第10窟主像是彌勒。后室門拱內外兩面有精雕圖案花紋,結構嚴謹,富于變化。第11-13窟是一組,具有前后窟的第12窟為中心窟。11窟中立方塔柱,塔柱四面上下開龕造像,除南面上龕為彌勒外,均為釋迦立像。東壁上部有北魏太和七年(483)造像題記,是研究云岡開鑿史的重要資料。窟東北有太和二十年(496)銘龕和七佛立像。第12窟前正室和東西壁上部均雕出三間仿木構建筑屋形佛龕,前列兩柱,洞開三門,窟頂雕有伎樂天,手持排簫、琵琶、橫笛、束腰鼓等樂器,是研究音樂史的重要資料。第13窟本尊是交腳彌勒菩薩,高約13米,右臂下雕一力士托扛,既產生了力學作用,又兼具裝飾效果。南壁上層的七佛立像和東壁下層的供養天人,皆為窟中精品。東壁佛龕形制各異。五華洞雕飾綺麗,豐富多彩,是研究北魏歷史、藝術、音樂、舞蹈、書法和建筑的珍貴資料,為云岡石窟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云岡東部窟群,指云岡石窟東端1-4,均為塔洞。第1、2窟為同期開的一組,鑿于孝文帝遷洛前,窟內中央雕造方形塔柱,四面開龕造像。第一窟主像是彌勒,塔南面下層雕釋迦多寶像,上層雕釋迦像。浮雕五層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資料。第二窟是釋迦像,塔南面下層雕釋迦多寶像,上層雕三世佛。兩窟南壁窟門兩側都雕有維摩、文殊。第三窟為云岡石窟中規模最大的洞窟,前立壁高約25米,傳為曇曜譯經樓。窟分前后兩室。前室上部左右各雕一塔,中雕方形窟室,主像為彌勒,壁面滿雕千佛。后室南面兩側雕刻有面貌圓潤、肌肉豐滿、農紋流暢的一佛三菩薩。坐像高約10米,二菩薩立像高6.2米。從風格和雕刻手法上看,很可能是初唐時的作品。第四窟風化水蝕嚴重,南壁窟門上方有北魏正光年間銘記,是云岡石窟現存最晚的銘記。

  云岡西部窟群包括云岡石窟西部第21至45窟,以及一些未編號的小窟小龕。大多屬于北魏太和十八年(494)以后的作品。其特點是不成組的窟多,中小窟多,作為補刻的小龕多。造像多為瘦骨清相,衣紋下部褶紋重疊,神態文雅秀麗,藻井中飛天飄逸灑脫,具有濃厚的漢化風格,與“龍門期”雕刻十分接近。其中第38窟北壁“幢倒樂神”浮雕,是研究北魏雜伎的形象資料。

  第39窟中心五層塔柱,塔身每面作五間,六柱,柱頭上斗拱承托出檐,天平座,每層間闊高度皆小于下層,穩重雋秀,是研究早期造塔的重要資料。第40窟整體布局巧妙地運用裝飾藝術,使洞窟格式、構圖既有規律,又有變化,提高了石窟藝術的格調。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南十三公里處,它同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并稱中國古代佛教石窟藝術的三大寶庫。龍門石窟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直至北宋,現存佛像十萬余尊,窟龕二千三百多個。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魏窟——公元495年魏宗室丘慧成開始在龍門山開鑿古陽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連續開鑿賓陽洞的北中南三個大石窟,石陽洞和賓陽洞的修建共費人工80萬以上,還開鑿了藥方洞和東魏時開鑿的蓮花洞等石窟。北朝石窟都在龍門山,古陽洞自慧成至東魏末50多年的營造,表現出列多的中國藝術形式,大佛姿態也由云崗石窟的雄健可畏轉變為龍門石窟的溫和可親。以賓陽中洞主佛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著微笑,龍門石窟比云崗石窟表現出更多的中國藝術佛像。

  唐窟——最盛期是唐朝,占石窟總數的60%以上,武則天執政時期開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數,與她長期有洛陽有關。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二菩薩70尺,迦葉、阿難、金剛、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長度)。規模之大,在龍門石窟中稱第一,先后用了四年時間,武則天自己出錢二萬貫。

  龍門二十品是珍貴的魏碑體書法藝術的精品。代表了魏碑體,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隸書向楷體過渡中的一種字體,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內。

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位于甘肅省天水市東南約45公里處,是我國秦嶺山脈西端小隴山中的一座奇峰,山高只142米,但山的形狀奇特,孤峰崛起,猶如麥垛,人們便稱之為麥積山。山峰的西南面為懸崖峭壁,石窟就開鑿在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達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懸崖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國的石窟中是罕見的。

  麥積山周圍風景秀麗,山巒上密布著翠柏蒼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頂,極目遠望,四面全是郁郁蔥蔥的青山,只見千山萬壑,重巒疊嶂,青松似海,云霧陣陣,遠景近物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景,這圖景被稱為天水八景之首的“麥積煙雨”。

  在我國的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麥積山為最佳。

  麥積山石窟建自公元384年,后來經過十多個朝代的不斷開鑿、重修,遂成為我國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現存洞窟194個,其中有從4世紀到19世紀以來的歷代泥塑、石雕7200余件,壁畫1300多平方米。

  麥積山石窟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洞窟所處位置極其驚險,大都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間全靠架設在崖面上的凌空棧道通達。游人攀登上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棧道,不禁驚心動魄。古人曾稱贊這些工程:“峭壁之間,鐫石成佛,萬龕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附近群眾中還流傳著“砍完南山柴,修起麥積崖”,“先有萬丈柴,后有麥積崖”的諺語。可見當時開鑿洞窟,修建棧道工程之艱巨、宏大。

  麥積山石窟藝術,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中外。歷史學家范文瀾曾譽麥積山為“陳列塑像的大展覽館”。如果說敦煌是一個大壁畫館的話,那么,麥積山則是一座大雕塑館。這里的雕像,大的高達15米多,小的僅20多厘米,體現了千余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點,系統地反映了我國泥塑藝術發展和演變過程。

  這里的泥塑大致可以分為突出墻面的高浮塑,完全離開墻面的圓塑,粘貼在墻面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四類。其中數以千計的與真人大小相仿的圓塑,極富生活情趣,被視為珍品。

  麥積山的塑像有兩大明顯的特點:強烈的民族意識和世俗化的趨向。除早期作品外,從北魏塑像開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視的體態,都有和藹可親的面容,雖是天堂的神,卻象世俗的人,成為人們美好愿望的化身。從塑像的體形和服飾看,也逐漸在擺脫外來藝術的影響,體現出漢民族的特點來。

  麥積山的洞窟很多修成別具一格的“崖閣”。在東崖泥塑大佛頭上15米高處的七佛閣,是我國典型的漢式崖閣建筑,建在離地面50米以上的峭壁上,開鑿于公元6世紀中葉。

  麥積山石窟雖以泥塑為主,但也有一定數量的石雕和壁畫。

  麥積山石窟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架和修復了1300多米的凌空棧道,使游人能順利登臨所有洞窟。

全部評論(0)

新聞資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乐县| 徐州市| 耒阳市| 望奎县| 龙里县| 贺兰县| 德钦县| 和静县| 桐柏县| 宿迁市| 澄城县| 麻栗坡县| 临邑县| 临海市| 商南县| 巴彦县| 芷江| 清水县| 英德市| 和田市| 平乡县| 新丰县| 斗六市| 汤原县| 固镇县| 德化县| 确山县| 沐川县| 图木舒克市| 东乌珠穆沁旗| 梓潼县| 镇坪县| 靖西县| 海阳市| 辽宁省| 札达县| 都昌县| 宜宾县| 邹城市| 阿图什市| 长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