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的邊款,始于何時,目 前尚未見到確切的資料。我們能 看到最早的印章邊款,是隋代的 官印廣納府印“背后鑿有”開 皇十六年十月一日造 的楷書文字,因為是陰刻,我們把 它視作邊款。到了宋代,所有的 官印背部都鑿有年款。 真正意義上的印章邊款,應 該是在文人士大夫參與印章的刻 制和葉臘石作為石章的主要材料 被廣泛地應用以后。時間約在明 代中葉。 從刻款的技法上分,邊款可 分為“雙刀款”和“單刀款”兩 類。 雙刀款的刻法是,先在印石 側寫好墨稿,用刀先刻去點畫的 兩側,刻法均用沖刀,然后再刻 空中間部分。由于每一筆畫幾乎 都要反復湊刀,故稱為雙刀款。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印側面積不 大,有些細小的點畫一刀亦可刻 就,有的只需要再重復一刀,所 以,雙刀款并非每一點畫都需反 復湊刀。但隸書款一般都是用雙 刀刻,其原因一是隸書線條相對 較厚實,單刀很難達意;二是要 刻出隸書的“蠶頭燕尾”的筆意 來。僅憑單刀是不能完成的。如 清人黃易的隸書款就是雙 刀刻出的。早期的石印邊款,大 都是雙刀款,如明人文彭、 清人高鳳翰、鄧石如的刻款都是雙刀款。 單刀款是印章中最常見的一 種刻法,一般都用切刀法刻,刻 時不需在印側落墨,直接在石上 刻,一筆一刀,不用復刀。單刀 款有兩種刻法,早期的單刀款是“握刀不動,以石就鋒,故成一字,其石必旋轉數次”。如明代的 何震、清代的丁敬的刻款法。近代印人刻單刀款亦 是用切刀法,所不同者是石動刀 不動,刻時充分利用腕的轉動, 使刀從各種不同角度入石,刻出 的點畫各具形態且極具金石味。 如清代的陳豫鐘,近代的 吳昌碩等人的刻款。 清代的趙之謙可稱得上是一 位刻款的高手,他不僅首次將魏 碑書體引入邊款,且首次 嘗試用陽文刻款。這種刻 款法,源于古代器皿銘文,古代器 皿中,常有兩種不同形式的文字刻 在器皿的不同位置,一種是陰刻凹 入的文字,一種是陽刻凸出的文 字。據《通雅》載:“款是陰字凹入 者,識是陰文挺出者。”又《博古 錄》載:“款在外,識在內。”可見, 陽刻邊款即古代器皿中“識”的刻 法。同時,趙之謙還將漢畫像的圖 案刻到了邊款中,開了圖 案畫入款的先河,對近代印人影響 極大,吳昌碩、鄧散木 均有此類邊款。 邊款的文字,一般都是楷書, 因大多數印人同時又是書家,故各 體書都有入款,其中佼佼者如吳昌 碩的篆書款,胡蠼的楷書 款,王福庵的隸書款,趙時桐的魏碑款, 來楚生的行草書款等等。 此外,邊款的內容也是十分講 究的,印側的面積不大,可供印人 們刻款的空間有限,要想將內容組 織好,做到既言簡意賅,又能抒情 達意,就需要印人們具備一定的印 外功。由此可見,篆刻藝術是一門 內涵豐富的綜合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