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簡介
篆刻的「篆」字,古時寫作「瑑」,從玉字旁。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紋,都 叫做「瑑」。后來竹帛成為通行的書寫用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為「竹」。其實在古代凡屬于雕玉、刻石、鏤竹、銘銅的范圍,都可稱為「篆刻」,印章的刻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到了秦始皇時,將全國書體作綜合整理,書分八體,印面上的文字叫「摹印篆」;王莽定六書時,稱為「繆篆」,從此便明定篆書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體。唐宋之際,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雖然改變了印章的體制,但仍以篆書作印,直到明清兩代,印人輩出,篆刻便成為以篆書為基礎,利用雕刻方法,在印面中表現疏密、離合的藝術型態,篆刻也由廣義的雕鏤銘刻,轉為狹義的治印之學。而此治印之學也有人直接稱為「刻印」、「鐵筆」、「鐵書」、「刻圖章」等。
篆刻起源
中國文字隨著時間的綿延、空間上的歧異發展,蘊涵了動人的多樣風貌,在印面之內跌宕生姿,以一種有情、有致的方式呈現出來,小小方寸之內充滿了時間的古樸和空間的渾厚,雖幾經更迭,仍能以溫潤的光澤、古雅的韻趣,引人玩味,這就是篆刻的藝術。
在我們游心賞玩之前,先要弄清楚篆刻的定義。篆刻是什么呢 ? 它的解釋,有廣義與狹義的兩種。篆刻的「篆」宇,古寫作「瑑」,從玉(說文的注釋上說明:「圭璧起兆,瑑也。」),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紋都叫做「瑑」,后來,竹帛成為通行的書寫工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從「竹」。
篆刻印章起源甚早,據「漢書 祭祀志」載:「自五帝始有書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詐偽漸興,始有印璽,以檢奸萌」。
遠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商時代,便盛行刻字藝術。但印面并無本來意思的文字,只有象征血緣集團的記號,附加在同時代的青銅器或旗子上。雖說是記號,確有一定的讀音。
到了周代,以青銅質為主的「周璽」大為興起。各種大小形狀都有,一般分為白文,朱文兩種。
秦代是中國文字由「籀書」演變成為篆書的時期,印的形式也更為廣泛,印文圓潤蒼勁,筆勢挺拔。
漢代印章到達興盛,史稱漢印,字體由小篆演變成「繆篆」。漢印的印形制、印紐亦十分精美。西泠八家的奚岡曾說:「印之宗漢也,如詩文宗唐,字文宗晉」
唐宋之際,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雖然改變了印章的體制,但仍以篆書作印。
直到明清兩代,印人輩出,篆刻便成為以篆書為基礎,利用雕刻方法,在即面中表現疏密、離合的藝術型態,篆刻遂由廣義的雕鏤銘刻,轉為狹義的治印之舉。
傳統認為,篆刻必先篆后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說。篆刻本身是一門與書法密切結合的藝術。篆刻家的作品與刻字鋪師傅刻出的領工資用的印章的根本區別,在于前者是"寫"的,講究章法篆法,后者是靠"描的",并不計較章法篆法。不研究篆刻不講究章法刻出的印必然十分僵板。故學習篆刻的同時一定要十分認真地選擇篆書碑貼臨寫,經過一個階段的訓練,便會明顯覺得篆印時的便利,不少初學者重刻輕寫,往往事倍功半。
章法就是一個字或一個組字在印面上排列的藝術、比較復雜而變化多端,實在是篆刻藝術中最重要的一環。如果一方印光有熟練的刀法而無高明的章法,必無佳作可言。尤其是成套成組的創作,必須方方有變化,更要顯示作者在章法上的功底。故在設計印稿時應反復構想。這一點,篆刻大師吳昌碩慎重的創作態度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要根據文字具體的筆劃、筆勢、形體及字與字之間的相互關系設計出相宜的形式。
篆刻種類
周璽印
秦朝以前,不論官印或私印都不稱為印,統稱為「璽」
這是中國印章最早的名稱。璽有大有小,大的幾寸見方,小的只有幾分。印質有銅有玉。璽印采用大篆、籀文,布局松而不散,舒展自如,氣勢雄健挺拔。小璽則比較清麗。
秦漢官印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對混亂的六國文字作了改革,制定了統一的字體─小篆。在當時社會,小篆是規范用字,因此也是印章上的規范用字。
秦印的形式與以往不同:四周多采用「田」形框。印文平均分配在框內。
唐宋以來的官私印
唐代印章仍用篆體,但和六朝以前有很大區別。
秦漢印印文多用謬篆,刻白文。
唐代因用印色直接蓋在棉紙上,官印一律采用朱文,當時也有人用隸書入印。
宋代官印接近唐代。但到金代則用「九疊篆」入印。宋元私印變化很多,用途廣泛,質地除銅、玉外,又增用象牙、犀角之類。當時并且以能看到朱紅印泥印在書畫作品上,產生藝術效果。
明代官印也沿用「九疊篆」,尺寸比宋代、元代更大。多數是闊邊粗朱文。
清代官印半邊用漢篆,半邊用滿文。常設正規官,官印是方形;臨時派遣的官,官印是長方形,叫做「關防」。
篆刻流派
徽派
徽派從何震開始,后有以下幾位:
巴慰祖(1774~1793) 字穆青,又號垢道人。
胡唐(生于1759年) 又名長庚,字子西。
董洵(生于1740年) 字企泉,號小池。
蘇宣,字爾宣,號泗水。
汪關,字尹子。
程樸,字元素。
朱簡,字修能,號畸臣。
以上都是遠追秦漢,自出新意的高手。
徽派的印章特點加強了對秦漢印長處的吸取,篆法簡潔,章法平正。刀法多采用沖刀,線條凝練。
浙派
浙派名家最著名的為:
胡震(1814~1860)
字不恐,號鼻山,師事丁敬
悉岡(1746~1803):字鐵生,工山水
浙派的特點,用刀多采切刀法,線條粗獷,運刀
任意不羈。給人老辣痛快的感覺。
西泠八家
西泠八家有以下八位:
丁敬(1695~1765):字敬身,精隸書
黃易(1744~1802):字小松,善畫并工隸書
悉岡(1746~1803):字鐵生,工山水
陳豫鐘(1762~1822):字俊儀,工畫蘭竹,善制小印
陳鴻壽(1768~1822):字子恭,善古隸
錢松(1818~1860):字叔蓋,曾摹刻古印兩千余方
趙之琛(1781~1852):字獻甫,善畫花卉
晚清名家
晚清名家有以下多位:
趙之謙(1829~1884):號益甫。曾苦工漢印、瓦當
吳昌碩(1849~1908):字倉石,為近代罕見之書畫印
全精大師。是上海西泠印社創始人之一。
黃士陵(1849~1908):字牧甫,治印初學皖派,后力宗周秦印璽。印風平正中見流動。
篆刻工具
篆刻在古代足一種攻玉治銅的技術,現在是一種 雕琢印材的藝術,所以石、牙、角、木、玉、銅等材料,必須使用合適的工具來攻治,刻制之后又必須鈐印出來,其中相關的工具,刻者必須了解他們的性質,以便于選用。
印石
青田石: 產浙江青田。最名貴的是"封門青"凍石,一般印石中以青田石最易受刀。
壽山石: 產福建壽山。最名貴的是"田黃",價同黃金,呈黃色半透明。
昌化石: 產浙江昌化。最名貴的是"雞血石"。因石質紅斑鮮艷如雞血而得名。但一般昌化石常含有鐵質的砂釘、易傷刀刃。
其它還有浙江寧波的大松石、山東掖縣一帶的菜石、磨刀石(又稱羊肝石)及目前開采的石源,很多采用爆破,故出售的普通石章往往有裂紋,還有以蠟填嵌裂口的,需要仔細選擇。
刻刀
刻石用的刀是平口式刀。口是平的、兩面開刃,開刃 的斜度為二十至三十度角,如四十五度以上的角度, 因為太鈍,不易入石。刀刃薄的適宜刻爽利一類的印 ,刃身厚的適宜刻蒼渾一路的印,刻銅時用斜口刀, 刻玉時用鉆式刀,刻木竹用薄刃刀,如刻草書邊款, 除用平口刀外,也可以用吳讓之式四面有刃的尖刀。 至于刀的長度,則以手持不重,且超過食指一倍為度 ,大約足十五公分左右,在刀桿上都需要纏棉繩或藤條,以便于把持。
砂
磨石章必須用水砂紙,不可用木工用的砂紙,磨時墊 于小塊玻璃板下方再加水磨。準備三百二十號、八百 號與一千五百號三種砂紙,粗磨用三百二十號紙,磨細則用八百號,如果印身磨光,則用一千五百號紙。
印床
篆刻家治石,以左手持石、右手持刀,石轉刀動、進 退自如,多不用印床。若印面過大,或刻玉制銅,因 為把恃不便與過于堅實,所以必須備有印床才適手。印床的材質有木制及金屬制兩種,木質較輕便;金屬較穩重;印床的形式有楔子式和螺絲口式兩種,用螺 絲調整松緊較楔式牢固方便。
印刷
牙刷式的印刷,可以刷印面,以保恃印面明凈; 另有棕刷(俗稱棕老虎),乃以棕絲捆綁而成則可以用 來拓邊款。
印泥
印泥是印章的衣服。服裝不整則失之寒磣;印泥不佳 ,則印章不能生色。中國產的印泥,以前以漳州的麗華齋、北平的榮寶齋、杭州的西冷印社三處最有名。 好的印泥,色澤鮮明,永不晦變,且沉厚不走油,拓 用之后,印泥上結一層光澤,用手拂之亦不脫落"如自制印泥,則應備朱砂、印油、艾絨三種,油以菜油 、茶油為最好,煉油可以用定溫箱烘烤,到用箸沾起油時可以成絲,即可使用。殊砂可以先用酒精去掉砂中的鐵質,然后用滾筒機加油磨細,只需半小時便完成,但制出的印泥,一定要經過一段時閑才可使用。
印筋
印泥需要時常翻攪,翻攪時應順一定方向,使艾絨之絲不亂。就不會沾印文,翻攪印泥,需用印筋,牙質骨質均可,以前方較寬,后面呈柄形為宜,印筋大小視印泥多少而定。
砥石
刻印用刀,久則刃必不利,所以需妥時常磨利,準備粗細紙石各一,粗的用來初磨,細的用來精磨呎刃口。 市面上有油石也非常合用,磨時先將石浸水中,使石含飽水分,然后磨之,先粗后細,至鋒口犀利為止, 但鋒口一定要平,不可傾斜,否則刻精細的印章時,不易達到預期的效果。
印規或印矩
印刻好后,必須有可以使印章鈐印方正的工具,這種工具,方的叫印矩、圓的叫印規,它們都有一個直角做為方正的準則。
印墊、印箋 (印譜紙)
拓印上紙時,紙下必有墊物,一般是薄本子來墊紙, 最好找松一點的紙質來鈐印,也可以用橡皮墊,效果 都很好。如果在玻璃上成桌面上直接拓印,則顯得不平或過硬,印面效果不易表現。 印箋或印譜紙以薄連史紙為宜。臺灣地區可用細薄的雁皮紙,拓邊款或拓印都很適用。印箋或印譜上印的框格可以自行設計,或請書家書寫后制版印刷, 但不可過于艷俗,須沉厚雅致,才顯得人方。
拓包或拓墨
拓包可以拓邊款,它的作法足將小團新棉花裹上,如 一層細的絲綢或緞面,再用線扎緊即可。拓包可分大 中小三種,視印石大小與邊款文宇之人小而采用之。 用墨拓邊款是一種濕拓法,又稱墨拓法,與拓碑帖一 樣。后來有人發明用蠟與碳粉混煮。制成蠟墨,可以 不用水、直按將邊款用蠟墨拓出來,這幢拓法稱為干 拓。蠟墨足用硬質蠟與碳粉(碳精粉或乙炔黑皆可) 式制成,為了拓后黑色不脫落,則蠟中加一些松香,更為堅硬好用,將蠟墨作成圓形,則便于拓款時旋轉壓拓,才可拓得清楚。
目前也有用滾筒來拓邊款,速度快,但之后需擦拭印時,較為麻煩。
青棒、白土、牛皮
皆為印石磨光之用,白土較適合銅印,金屬之磨光,青棒則適合一般刻石。
中國各朝代使用及稱呼印章的名稱各不相同,今人皆將之統稱為印章或圖章。然依其不同的用途,可大致分為數種,您不可不知!印在秦以前稱為「鉥」,鉥就是古代的「璽」字,秦始皇以玉作為璽,乃從玉。秦以后,除了王侯之外,一般臣民便都稱璽為「印」了。「印」字在甲骨文,系以手按壓人使之跽跪,與璽字封檢手續里的「鈐壓」意義相同,到了漢武帝時,規定印字的大小、字數和「印」、「章」之別。唐武則天以「璽」音近「死」,改稱為「寶」,所以武后之后,皇帝之璽又稱作「寶」。及至南北朝之后,印章變封泥為濡朱,于是印又多了「記」或「朱記」的別名。明清兩朝,官印以官階為大小之等級,最大可到四寸,一律用寬邊,方者為「印」,長方為「關防」。卑微之官,印不經朝廷,而由主管發給,稱為「鈐記」或「戮記」。宋以后,有以收藏圖書者,其文多為「某某圖書」,于是一般人又謬認「圖書」為印章之別名,相沿成習,成為印章的新名。后來,一般人為了分辨公私,因官稱為印或章,就以「私記」、「圖書」、「圖章」來指稱私印。其實這么多名稱,所說的都是指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