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的神話傳說
關于印章的起源問題,我們現在能見到的文字記載是在漢代編寫的緯書《春秋運斗樞》和《春秋合誠圖》中。《春秋運斗樞》是這樣說的:“黃帝時,黃龍負圖,中有璽者,文曰‘天王符璽’。”《春秋合誠圖》說得更有聲有色:“堯坐舟中與太尉舜臨觀,鳳凰負圖授堯,圖以赤玉為匣,長三尺八寸,厚三寸,黃玉檢,白玉繩,封兩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璽’。”
上述兩種說法,顯然把印章的起源歸之于神靈的創造與賜予了。今天看來當然是十分幼稚和荒謬的,但在我國古代,由于社會和文明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人們對于許多問題都不可能作出科學的解釋。
此外,還有把印章說成是起源于殷墟甲骨的契書和青銅鑄造的銘文,這就比較現實一些。把印章與甲骨文和青銅器銘文的刻制聯系起來加以分析,是不無道理的,因為甲骨文、青銅器銘文和印章三者之間的關系是密切的,從材料的制作、鐫刻一直到書法藝術的表現,都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可以這樣說,沒有甲骨文和青銅器銘文,就沒有印章。但這僅表明它們之間的聯系,卻沒有闡明作為一種獨立形式出現的印章究竟是怎樣產生的。此外,還有諸如印章起源于“徵識圖騰”;起源于“宗教”,起源于“生殖崇拜”和“勞動工具”等諸說,它們都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此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