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芳村花城博雅工藝廠,張民輝帶領記者參觀了骨雕展覽室內的作品:龍舟、五福臨門、八仙過海、福壽雙全、越秀新暉……這些骨雕精品是仿牙雕質地,重現了傳統牙雕的魅力。
人物骨雕
牙雕作為嶺南傳統工藝之一享譽海內外,而龍舟則是南派牙雕的代表性作品之一。這座一米長的仿牙雕龍舟中部建有兩座樓宇:一座高6層,一座高達10層,柱廊間上百個小人或交談或沉思,形態各異,舟首龍頭氣勢如虹,似乎比當年隋煬帝下江南用的盛大龍舟更有氣勢。而在新作《越秀新暉》中,五羊雕像和中山紀念堂栩栩如生,盛開的木棉花和街道上的游人無不歷歷重現。
自明清以來,南派牙雕為嶺南贏得聲譽,與江南牙雕以及北京宮廷牙雕名揚天下。直到十余年前,象牙貿易受到嚴格管制之后,缺乏原料的牙雕師傅紛紛轉行,留在行內的則轉尋駱駝和牛骨等原料,繼續在動物的骨頭上找尋藝術的真諦,并且在市場上贏得了一席之地。
其實,古人早就用動物的骨頭做成針、刀,隨著歷史的變遷,骨雕從日用品逐漸演變為裝飾品。陜西漢中曾經出土了一件距今約6000多年的骨雕人頭像,是我國發現的年代最久遠的骨像,制作手法古樸、粗獷,神態憨厚莊重。
不過記者采訪的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莫澤輝和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張民輝成名于牙雕時代,他們在象牙雕刻上游刃有余,成為行內翹楚。“有金打誰會去打鐵”,改做骨雕的張民輝介紹:“骨雕與牙雕做工幾乎沒有多少差別,然而象牙原料珍貴,且歷來受收藏界垂青,價值斐然。現在骨雕作品需要重新獲得市場和收藏界認可。”
缺少“打金”原料,張民輝和幾個同事轉而“打鐵”,尋找新的骨料繼續雕刻。駱駝骨和牛骨進入了他們的視野,并且立即成為最重要的原料。除此之外,他們試驗過鴕鳥的腿骨,嘗試用它那修長的腿骨加工成精美的筷子,但由于骨頭里油脂太多,去除麻煩,沒有成功。
“并不是所有動物的骨頭都適合現代雕刻,駱駝和牛的腿骨是目前能找到的最好原料。人們去掉腿骨兩端疏松部位,剩下13厘米的中間硬骨,再根據雕刻作品切分骨料。”張民輝說:“小到一兩厘米高的人物,大到一兩米的龍舟,都要幾個工序合作完成。”
現在他們找到了市場,5位一直在牙雕行內摸爬滾打的同行合伙出資成立了骨雕工藝廠,十幾年前二三萬元起家,如今已有50多位訓練有素的工人,每年憑借廣交會能拿到外貿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