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牙雕在新石器時代已有發端。
商代有較大的牙骨雕作坊。唐代牙雕藝術繁榮,但當時能享受它的非上層統治階層莫屬,據《舊唐書·輿服志》中記載,唐代五品以上文武官員上朝見皇帝時,要手執象牙笏,這時期的工藝水平已很高。明代牙雕作品制作精巧。
清代牙雕繼承了明代的傳統,作品已逐步朝中小件方向拓展,大件牙雕作品已不常見。文房用具成了當時上流社會比較常見的牙雕工藝珍品。鎮紙、筆筒、筆架、臂擱、硯臺、墨盒、墨床以及文具盒、印盒、畫軸、畫托等比較常見。
這些象牙雕器多以文人故事、花鳥圖案、吉祥紋飾為題材,具有濃郁的文人氣息,無論在工藝和藝術上都有不少創新之處。
清代象牙雕在我國牙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這一時期的牙雕作品精美絕倫,不愧為中華民族的瑰寶。我國牙雕工藝經數千年的發展,到清康熙年間逐漸形成了以宮廷造辦處、廣州、蘇州、北京四個主要牙雕工藝流派。
其中北京牙雕興起于清代早、中期,它是在吸取了全國牙雕藝術以及竹、木、石雕和泥塑、繪畫藝術的精華而不斷地豐富起來的。
清道光象牙雕刻字鎮紙,長18厘米、寬2.8厘米,文房用具。
鎮紙是我國古代文人雅士在寫字、作畫時用以按壓紙、絹的文房用具,亦稱“壓尺”。早期多用銅、鐵或玉石制成,明清時亦有象牙制品。
牙雕鎮紙上面刻有人物、山水、花鳥以及名人書法,亦可作欣賞之用。
這件象牙雕鎮紙,素面無紋飾,整面作圓弧形,用料厚實,牙質細膩,刻工簡練,制作規范,從它的造型、題材、刀工、氣度等方面分析,我們可以推斷出它應是清代晚期北京牙雕中的佳品,它專供皇室貴族作賀禮、 文房之用。可惜未署牙雕藝人名款,不知是哪位匠師之作。該鎮紙用隸書刻有“南山多福,獲壽保年”8字,下側用朱色楷書刻有“己酉年制”(應為清道光五年)及兩方陰刻“眉壽”和“心香”印章。
從該鎮紙上所刻書法風格看,筆者認為它應為清代著名書法家張廷濟(1768年至1848年)所書。此器隸書八大字,結體方正,運筆沉實,點畫圓勁,波、捺等漢隸特有的裝飾性筆法較少運用,顯出其融碑于隸的特色,書風穩健樸實,意韻含蓄,是張氏精心之作。
該牙雕作品較好地體現了清代晚期北京牙雕的藝術風格,是一件十分難得的牙雕藝術與書法藝術相結合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