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戶戶
都貼“春牛圖”
我喜歡畫畫,跟童年時就喜歡年畫分不開,因為年畫里有單幅戲文,也有連續性的故事畫,有民間故事,也有童話,還有惹人喜愛的“一團和氣”,“老鼠做親”等形象。但一幅之中內容最多的年畫,要算一年一度的“春牛圖”了,上面附有月歷,有二十四節氣與六十甲子的周轉,還有值年太歲姓名,幾龍取水等,包含得很多,與“老皇歷”也差不多。初見時,這種“春牛圖”是印在油光紙上的,大都是油光紙套印,根本不可與現在的印刷水平相比。后來有印在白報紙上的,白報紙已經算高檔了,“春牛圖”以及很多的附著的內容,就都濃縮在如四分之一大面積的白報紙上,印象很深。
那時一幅“春牛圖”的銷量之大,可以說,在農村,是家家戶戶都要買一幅的,既作為過年的裝飾,也是一種期盼和寄托。過去年代里,農民們平日默默忍受著辛苦,新年的愿望,就是盼一個豐收的年頭,想著六谷中,哪種收成最旺。有句老話:“摸摸春牛腳,種田種得著。”所以不管家境怎樣,一到過年,家家戶戶都要買幅“春牛圖”,體現對過年和新的一年的祈望。
“春牛圖”這一類的年畫,對現在的年歷、臺歷的發展,也曾有過一定作用。
大年畫貼門上
小年畫貼床腳
現在買年歷有時間性,從前買年畫亦是如此。在歡天喜地過春節前,都要討個吉利:恭喜發財,萬事如意。所以貼年畫,一定要貼在新年到來前,以增加歡樂的氣氛。
年畫的產生,是一個自然而然的漫長過程。唐代就有“寶字貼宜書”的基礎。唐代之前,已有門神,是畫出來的。據《山海經》,上古時代,我國就有在門上“畫神荼、郁壘以追鬼驅邪”之說。據說神荼、郁壘是兄弟倆,性能捉鬼。但最初畫在門上的,稱為“兇”,并不是稱門神。也有傳說,唐太宗病中恍惚遇鬼,遂命秦叔寶、尉遲恭戎裝立門外守夜,乃后,果然夜夜平安,于是命畫家畫此二將于門上以鎮邪惡。從此普通老百姓也沿用起來,說明“貼門畫”自唐代就有了。
推想可知,這種“門畫”與后來貼的“門神”鐘馗,都不亞于“春牛圖”。鐘馗也是唐代的,傳說能捉鬼驅邪,消災降福。鐘馗像的第一個傳世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吳道子。后來,有很多仿作,亦有名家大筆所作。這種“門神”,在畫幅大小上有多個品種,以滿足各個方面的需要,銷量應該是很大的。
木刻年畫,應是在宋代形成的。解放前,蘇州桃花塢一帶,賣這種年畫的店很多,有的在門外掛一塊木板,上面就貼個木刻年畫做廣告。
除門神外,還有好幾種含有“恭喜發財”之類的小型一開十六單張的木刻畫,如“招財進寶”、“千和萬合”、“天官賜福”、“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等,大都貼在窗板間,或墻上有不大空隙的地方。還有一種比這還小的,是六十四開的最小畫張,內容與上面差不多,也是離不開發財致富,驅邪降福等,這些小型的年畫大都是貼在臺腳上、櫥腳上、床腳上,其形雖小而貼的地方多,所以也增添了節日的氣氛,象征著家中歡樂喜慶,迎接新的一年開始。
當然,這些年畫在藝術和印刷質量上,都有好有劣,刻工也有精有差。
從前年畫作者
往往不署名
這些年畫,都是從前在過農歷年時要貼的木刻畫張。還有一種年畫,是春節時用得多些,但內容并不限于春節,是一年四季都有得買,也合適一年四季都使用的。如五月五日南方有憑吊屈原、進行龍船競賽的傳統,就有了大小不等的“劃龍船”常年掛年畫。養蠶很流行的時期,有“蠶花姑娘”的年畫。我還看到過一些較高水平的年畫,如“姑蘇萬年橋”、“虎丘燈船”、“鐘馗嫁妹”等,足可以反映當時的木刻年畫水平。
遺憾的是,因歷史關系,傳世的木刻年畫并不多,很多已無法見到。
如一些話本中的木刻插圖,雖良莠不齊,但在清末時期,尤多好手。流失的一大原因,是從事這個行當的人,在當時恐人家看不起,所以水平再高也往往不具款,倒是生產作坊的商號,卻印在下面。這種年畫,如果在“文革”中,一方面要批判它的封建意識,毒害群眾,另一方面,可能要表揚作者和印刷工都不留名,沒有成名成家思想了。實際上,只是一個習慣,包括后期再好的年畫,也往往不留名。我曾見過明代木刻“玉皇赦”前端的“諸天朝圣圖”,約略二尺長、一尺高,造型之美,線條之好,雖然不見著錄,幾乎與永樂宮壁畫相似,這樣的佳作,也沒有留名。且不僅蘇州這樣,濰坊、楊柳青、綿竹、武強、佛山、鳳翔等地的年畫,也有這種現象。
這種現象,也恰如蘇州好多橋梁上的聯語,現在還可以看到,那短短幾句橋聯,描述了環境與美感,寫、刻俱佳,卻也大都沒有作者姓名。為什么,原因是修橋補路,是做好事,并不是揚名。許多畫像石上,往往也沒有署作者是誰,也是這樣。
從過年到平時
胖娃娃最長壽
與木刻年畫有關的,過去有一種蓋在禮籃上的木刻畫,銷量也不小。老年人還記得,過去親友往來,上門總要帶一點小禮品,如水果、茶食等,這些東西一般都盛放在各種用細竹做成的禮籃里,籃蓋上往往要蓋一幅斗方的木刻畫,內容或者是單幅戲文,或者是金雞報曉,或者是文房清供等,都表示雅好有禮。
至于木刻年畫為什么會滯銷,與產量、質量、成本,以及審美心理與時代變化等有關。在光緒年間,已開始有石印年歷,通稱“月份牌”,后來這種農歷“月份牌”擴大為廣告服務,畫面上有美麗牌香煙、永安堂萬金油等。民國初年,年畫發展為橡皮版印刷,內容有單幅,有連續故事,如上海新聞“黃慧如與陸根榮”等。后來更開始采用西畫方法,用擦筆水彩畫年歷,但還叫月份牌,畫上的內容更廣,有“黛玉葬花”、“嫦娥奔月”等,紙張也轉為銅版紙。再后來,取用照片作為畫稿,出現了“時髦明星”、“體育健兒”、“胖娃娃”等形象,與古老的木刻年畫相比,越來越顯出時代特色,但仍是既有故事畫面,亦可作室內裝飾。
解放初期,華東局的文化主管方面曾委托陳秋草、俞白墅來蘇州了解年畫情況,我參加過接待,記得曾到玄妙觀三清殿那里聚集的十幾戶年畫專賣攤點了解過情況,據說最好銷的是“戲文”、“胖娃娃”等內容的年畫。我跟了他們兩天,也走訪了桃花塢一帶的年畫攤點,也有幾家,門雖設而常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