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的種類分工藝木雕和藝術木雕二大類。工藝木雕通常是指流傳在民間,有悠久的歷史和強烈的民族傳統色彩,講究精雕細鏤、巧奪天工的木雕工藝品。工藝木雕又分純觀賞性和實用性二類。觀賞性木雕是陳列、擺設于櫥、窗、臺、幾、案、架之上,供人觀賞的小型的、單獨的藝術品。它是利用立體圓雕或半圓雕的工藝技術雕制,表現的題材、內容廣泛,有花卉、飛禽、走獸、仕女、歷史人物等,還有一些反映現實生活,有思想意義的作品。如溫州黃楊木雕,產品受清末文人畫的造型風格和線條影響,刀法純樸圓潤、結構虛實相生,有詩情畫意的特色。實用性木雕是指利用木雕工藝裝飾的、實用與藝術相結合的藝術品。如:宮燈、落地燈、屏風、鏡架、筆架、鏡框、鐘座、首飾盒、佛龕以及建筑部件、家具雕飾等。還有專為其他工藝品配制裝飾的幾、案、座、架,如玉器、牙雕、花瓶、首飾,瓷器等,這些藝術品配以木雕裝飾,烘托了主體,豐富了整體,并增加了藝術欣賞價值。(見“民間木雕”專條)
在木雕藝術中,工藝木雕雖然是根據某種裝飾需要(它們大到傳統建筑、古典家具、寺廟、神壇;小到生活用具、案頭擺設),但卻是雕刻藝術中的精華部分。由于這種木雕需要量大,應用范圍廣,所以一般是由經驗豐富、技藝精湛的老藝人或工藝美術師設計、雕制,再由工藝嫻熟的工人大量雕刻復制的。因此在題材上表現形式上就有一定的規范和程式,制作工序也很明確,分出坯、修細、打磨、上光、配置、底座等流水作業。
藝術木雕通常是指構思精巧內涵深刻,有獨創性,能反映作者審美觀、藝術方法和藝術技巧的作品。藝術木雕一般都是由作者一手設計制作完成的,所以他能始終貫穿并把握創作的意念與追求。藝術木雕的創作方法除了與其它雕塑材料一樣是用形體來表現客觀世界的人和物,或寫實、或夸張、或抽象,還要結合利用木材的特性,從原始材料的形態屬性中挖掘美的要素,以充分體現木雕藝術的趣味和材質美。藝術木雕的題材內容及表現形式一方面取決于作者的藝術素養及興趣愛好,另一方面也是取決于木材的天然造型和自然紋理,也就是“因材施藝”。藝術木雕的表現手法豐富且不拘一格,有大刀闊斧、粗獷有力;有精雕細刻、線條流暢;有簡潔概括,巧用自然美。好的藝術木雕不僅是雕刻家心靈手巧的產物,而且也是裝飾、美化環境、陶冶性情、令人賞心悅目的藝術品,故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
與所有的雕刻一樣,木雕的形式大致可分為二種,一種是“獨立式”,一種是“依附式”。前者是指可以用來自由放置,并且從任何方向任何角度都能看見的所謂三維空間藝術的圓雕而言,通常是被作為室內的陳設品或案頭擺件。后者是指用于裝飾建筑物室內墻面或門窗等固定空間的浮雕而言。這類浮雕通常采用高、低、鏤、透、通等多種手法來表現。雕像略微突出的稱作低浮雕;雕像在底面上十分突出的稱作高浮雕;浮雕的周圍被鏤空使雕像如剪紙般顯出清晰的影象效果被稱為鏤空雕;雕像的構圖層次多,一層一層雕進去,除了最后的背景,前面部分與底面沒有關系的又被稱為透通雕。透通雕的特點主要融合各種雕法在一個畫面上,是表現多層次的作微俯立體型的全面鏤空雕刻,作品有玲瓏剔透的藝術效果,主要用于傳統的古建筑木雕裝飾上,如廣東的金漆木雕就是把人物山水、翎毛花卉、走獸蟲魚和各種圖案集中在一個畫面上,并以“之”形與“S”形的徑路來區分不同的情節和場面,鏤通層次一般在二至六層,雕工細致已近于牙雕,層次豐富,立體感強,在狹小的面積上,表現出廣闊的空間。也有一些浮雕本身就是獨立的藝術品,可根據環境需要自由配置,亦屬裝飾性的壁掛或屏風等。
木雕的創作方法有三種:一種是面對一塊比較普通,沒有什么特殊形狀的圓木、方木或是有規格的板材時(即經過人為的去綹去臟,將木料加工成有規則的料形,如正方形、長方形、圓形等),我們可以比較自由的去選擇雕刻的內容與主題,然后再用大量的切削雕鑿去實現最終的藝術效果。這種方法看似簡單,但也是受到一定的約束,由于木材的結構是由纖維組成,它的易斷易裂要求我們在創作構圖上強調整體性、牢固性。一般來講,藝術木雕不講究拼接,否則就失去了木雕的特征。要在一段原木上做文章,就得避免張牙舞爪的動勢,就要舍棄支離破碎的細節。為了突出木材的肌理,表現美麗的木紋,造型體積就不易太小太多,要作大塊大面狀,追求渾然一體的效果(左圖為河南信陽出土的戰國漆繪木俑)。
第二種方法是隨形就像,既“順其自然”地依據材料本身特有的天然形狀或紋理方向,憑感覺和想象賦予這塊材料以特定的形象,巧加雕鑿后便使其形象釋放出來。所謂七分天成,三分雕刻。這種方法也叫“巧雕”,其構思過程比實際雕刻的時間應更多,而其中的樂趣亦無窮?!扒傻瘛笔且环N適形造型,也就是它要適應某種條件,這種條件是一種限制或是約束,似乎也給作者造成麻煩,然而往往受局限的東西反倒會成為形成其藝術特點的決定因素,這種因素能予朽木以神奇。有的玉石雕刻之所以寶貴,就是體現在作者是以量形取材,因材施藝的方法,創造了絕妙佳品(右圖為戰國時彩繪木雕女俑,現收藏于故宮博物院)。
自然給我們以許多啟示,有的材料擁有一個不尋常的特征明顯的外形,對你的想象或靈感有直接啟發;有的則不太明顯,需要深思熟慮,苦思冥想;而變化多端的木紋又常常是影響作品藝術效果好或不好的因素;有些木料的“殘片碎塊”不規則形狀也能引發我們聯想起某種形象的存在。因而許多雕刻家經常把一些“奇形怪狀”的木頭搜集起來長久地擺放在周圍,時常琢磨和推敲,一旦考慮成熟便拿起刻刀,欲罷不能。當然作品的成功與否常常取決于一念之差,“真所謂,千刀萬鑿雕出來,一處不順付東流?!边@與作者的藝術修養和藝術技巧密切相關。
木雕創作的第三種方法是完全擺脫原始材料的形態屬性,用人工或機械堆迭粘合的方法,使大大小小的木塊木片按設計意圖拼制成大致的形狀與厚度,然后再進行雕鑿。這種方法的好處在于它能隨意增加木頭的體積,大大減少切削木料的功夫,節省大塊原木。假如是用不同顏色的木料堆迭粘合起來,呈木頭形狀的“三明治”,其木材外表經過雕制,會顯現出清晰美妙的裝飾性木紋,使作品產生獨特的藝術效果。有些雕刻家還經常在雕刻物的任何部位增加想要增加的木料,他們用組合粘接的方法,以期望擴大木雕的比例和形狀。還有一些雕刻家在運用木材創作時更加獨出心裁,別具一格,他們把種在花園里的樹木原地不動的雕刻成作品,有的還為它們加枝添葉,因勢度形,創造出與自然同呼吸共生存的木雕藝術品。
木頭原本是有生命的物體,它給人類帶來數不盡的好處,而人類所能給予的回報應是將它們那種特別的溫和與美麗,以及純樸的品質盡量地體現保存下來,并賦予新的生命。
民間木雕
木雕在人類的生產、藝術活動中有著久遠的歷史,其歷史可上溯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遼寧新樂出土的術雕鳥和河姆渡出土的木雕魚,是迄令發現最早的木雕作品。
商代已出現木、泥、牙、骨、玉制作器物的“六工”,以木雕制作的人和動物形象達到了較高的水平。春秋戰國時期出土的木雕多為俑人,裝飾器物等飾彩、鑲嵌和雕花等裝飾手法已廣泛使用,商周時期的木雕是我國木雕藝術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逐步走向成熟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定的民族特色,無論是雕塑的整體觀念和對木雕的表現手法,對后世都有很大的影響。
春秋戰國時期木雕工藝已很發達,河南信陽戰國墓出土兩件木雕,一件是名為“強梁”的守墓神,另一件是聯尾鳳鳥,可能是鼓架。南方楚國木雕更為廣泛,湖北江陵楚墓出土一件木雕小屏,其基座雕飾由30余條屈曲盤結的蟒蛇組成,形象生動,十分精彩。
漢代木雕工藝已很精良,從出土木俑可以看出。東漢時期的木雕已有情節表現和神態的刻畫。如甘肅武威漢墓中曾出土木雕人物和動物俑100余件,其造型簡練概括,形象生動傳神,充滿生活氣息。如“木猴”寥寥數刀,將其神態表露無遺。魏晉南北朝以后的明器木俑為陶俑取代,因此出土木俑較少。隨著佛教的傳播,木雕在佛教造像和工藝小品雕刻中得到廣泛運用。
隋唐時期,木雕工藝小品大量出現在社會生活中,如文具、手杖把、塵尾柄、劍鞘等,雕鏤十分精致,以獅、虎、龍、鳳、鳥、獸等為題材,隨器物形制需要進行裝飾。這些木雕小品多用紫檀木、黃楊木等優質材料,刀鑿并用,做工精細。
到了兩宋、遼金時期,除了繼承唐代雕刻飽滿生動風格和圓熟洗練的手法外,在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上又有了新的發展,雕刻技法更趨成熟,刻畫細膩,顯示出當時的時代特征。
由于唐以后佛教大量傳入中國,因此佛教人物造像成為術雕的一大領域?,F藏于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宋代術雕觀音坐像,面容雍容大度,具貴婦之態。姿態優美,造型準確,肌膚雙臂、手指等精微美妙,手法細膩,衣裙等處則粗獷有力,與肌膚之圓潤形成對比,工夫堪稱精湛。
元、明、清三代在繼承唐宋木雕優秀傳統基礎上,進一步拓寬了木雕應用領域,創作素材廣泛,將木雕推向了一個燦爛的時期。特別是木雕佛教造像在明清兩代是術雕藝術的一個重要領域,因而留于今世的作品頗多。在建筑裝飾雕刻方面,是這一時期木雕藝術的廣闊天地,特別是民間建筑突破了朝廷的規定和限制,使木雕藝術得以充分發展。我國東南諸省在當時是經濟文化發達的地區,建筑雕刻甚為普遍,潮州、蘇州、杭州、南京及其周邊地區、縣的官、民建筑均采用大量木雕進行裝飾。有的木雕不涂彩漆,髹以桐油,既防腐又保持了木質本色,給人以素雅古樸之感,如江西婺源延村正屋木雕、山西襄汾丁村民居木雕牌坊象形斗拱均為明清時期素色木雕。
明清建筑裝飾木雕以浙江東陽木雕和廣東金漆木雕最為著名。東陽木雕已有一千余年歷史,清代乾隆年間約有400多名匠師進京修繕宮殿,雕制宮燈,直到現在北京故宮、杭州靈隱寺以及東陽地區的馬上橋等處建筑上,仍保留了不少清代的東陽木雕飾品。東陽木雕浮雕最為普遍,深雕最有特色。廣東金木雕以潮州最為突出,采用雕后髹漆貼金箔,使之金碧輝煌,豐富多彩。潮州木雕結構繁密巧妙,雕刻樣式大多靡麗纖細。被稱為“潮州木雕一絕”的己略黃公祠建于清代,上左圖是黃岱祠拜亭的“三鳳托”,上右圖是該祠拖廈屋架裝飾為傳統的“三載五木瓜,五臟內十八塊花坯”的典型結構。“府樓木猴”是明代潮州鎮海樓的木雕藝術品,該建筑欄桿上共有108個姿態各異的木猴,抓耳撓腮,天真可愛。
建筑裝飾采用木雕的部位是梁架、月拱、雀替、檐條、柱板、華柱、窗扇等,圖案有卷草紋樣、線紋、米字紋、龜背、鎖甲、萬字、牡丹、梅、蘭、竹、菊、龍、鳳、獅、虎和戲曲人物等。
當時木雕已成為最為普及的藝術,家具裝飾是它又一表現領域。八仙桌、太師椅、柜櫥、梳妝臺、大花床部以及婚嫁陪奩各種器物,均以福祿壽喜、吉祥如意內容來裝飾,如清代的太師椅背上刻有“榴開百子”圖案,體現了時的民俗文化內涵?!?
少數民族地區的木雕有的雕龍刻鳳、鑲金嵌銀,華麗無比。如藏族寺廟建筑及其供柜龕頂木雕、傣族寺廟木雕,大理白族民居大門盆花雕飾等。有的民族木雕神秘古樸、稚拙詭譎,如云南麗江納西族東巴神廟木雕像、西盟佤族大房子的木雕畫以及拉祜族寨門木雕,它們既表現了本民族的信仰,又傳遞出遠古原始祖靈崇拜的信息。
木雕面具在少數民族中非常流行。早期面具一般用作喪葬與驅邪儀式或原始樂舞儺戲,如貴州、云南等地彝族“跳虎”祭祀活動中用的面具,彝族祖先曾以虎為圖騰,認為虎能保護自己子孫,常將虎頭刻成木雕加以供幸。傣族在傣戲中也要戴面具,起到了化妝的作用。有的木雕刻成吞口,掛在門前用以避邪,如云南富寧水族漆術吞口,古時認為葫蘆亦能驅惡除害,常將其雕繪成吞口,如楚雄彝族的葫蘆吞口。
近現代以來,尤其是20世紀50年代以后,木雕作為工藝美術品種的一個重要門類,在繼承前人豐厚藝術遺產的基礎上,各族各地人民根據本地地方特點又有了進一步發展,使木雕藝術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著名木雕產地有浙江樂清、寧波、溫州,福建的福州,廣東的潮州,江蘇蘇州以及四川、云南、臺灣等地。樂清以黃楊木雕刻著名,由于黃楊木質堅韌、紋理細密、色澤微黃,久后色澤漸漸變深,是適于雕刻精致小品的名貴木材。左圖為黃楊木雕《歡騰的草原》,其造型比倒勻稱,刀法洗練,刻畫細膩,加之鮮艷的色彩形成黃楊木雕雅致優美的格調。潮州“素雕蟹簍”是其傳統題材,該作品1957年獲世界青年聯歡節銅獎。我國國畫大師齊白石年輕時曾從事木器雕花,相傳下右圖為其制作的木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