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的先民們經(jīng)歷了對鳳和龍的崇拜,以“心中之象”開啟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真正“龍鳳呈祥”的文化濫觴。民間一般認(rèn)為“龍鳳呈祥”的圖案是唐宋開始流傳的,楚文化的“尊鳳”又“崇龍”的史實,將為民間許多傳世古玉提供有力的歷史史料斷代依據(jù)。
楚人尊鳳是祭祖的典范
楚人尊鳳在史學(xué)界一般認(rèn)為是由其遠(yuǎn)祖拜日、尊鳳的原始信仰衍化而來。和楚人的祖先祝融是鳳鳥的化身傳說有關(guān)。傳說中楚人的祖先祝融是火神兼雷神。長沙子彈庫出土的戰(zhàn)國楚帛書中“祝融”之“融”寫作“蟲庸”,《包山楚簡》其墓主楚左尹邵力,他在奉祀的祖先名字中,祝融也赫然在列,高居第二位。文獻上祝融到底是不是楚人的祖先?在漢代《白虎通》說,祝融“其精為鳥,離為鸞。”又《左傳·僖公二十六年》載:“子不祀祝融與熊……”熊摯是熊渠次子,與兄摯紅爭位失利而遠(yuǎn)走,自立為君,其后巴化,故不祭祀祝融和熊。楚王以其數(shù)典忘祖而滅之。可見楚人素有對祖先的崇拜和對數(shù)典忘祖行徑的痛惡傳統(tǒng)。再看楚文化遺存中,楚人尊鳳的影響滲透到各個領(lǐng)域。無論是楚國的青銅禮、樂器,還是生活用器,或者是漆木生活用品和各種服飾用品等,都具有較為明顯的反映。故祝融作為楚人的先祖是確信無疑的。楚人尊鳳祭祖是一種可貴的精神典范。
華夏是個崇鳳的多民族
綜觀西周前的歷史文化,許多地區(qū)都不乏有鳳鳥的身影。如河姆渡文化、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龍山文化,以及商周文化中都可以覓見。傳說中,楚人的祖先祝融是一只鳳鳥,而秦人的祖先大業(yè)則是“玄鳴隕卵”,其母吞之所生。大業(yè)的后代,相傳也多是鳥身人言的神靈。玉鳳的出現(xiàn),雖然從出土文物上看,上可鑒牛河梁遺址出土的大尾玉鳥。其實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的象牙雕刻“雙鳳朝陽圖”和骨雕“雙鳳負(fù)日圖”上,就有了它的身影。牛河梁遺址出土的大尾玉鳥是枕于墓主頭部。由此可見玉鳥具有特殊高貴的社會特定屬性。一些專家結(jié)合紅山C玉龍的文化現(xiàn)象,認(rèn)為大尾玉鳥就是鳳的原型,并且進一步推測這就是龍鳳文化之肇始。
商以前的鳳鳥多以單體形象表現(xiàn),應(yīng)該是鳳鳥氏部落的符號,并具有某種特殊意義。如鳳鳥氏為歷正(掌管歷法的官);玄鳥氏,司分;青鳥氏,司啟;丹鳥氏,司閉等等,眾鳥部落蓋以職事為氏而命名。即使后來的商代婦好墓出土的玉鳳形象、風(fēng)格與新石器晚期石家河文化的玉鳳基本相近,明顯受其文化琢玉工藝的影響。石家河文化遺址出土的玉鳳,頭飾高冠,曲頸、挺胸、展翅身軀彎曲,首尾相連成環(huán)形,鳳喙尖長,圓眼,身上裝飾著豐滿的羽毛,翅上雕三條等距離長勾線條,長尾羽有分有合,內(nèi)卷至首,整體光滑圓潤,生動自然,別具一格。比牛河梁遺址出土的大尾玉鳥更加夸張而寫實,與龍山文化玉鳥有一定的紋飾傳承關(guān)系。
我國的象形文字的先河,是一種更具體更原始的圖畫符號。象形文所描摹的是自然實體。古字鳳的寫法有很多,但都是以鳥型為特征的。
楚人尊鳳的思想意識的強化,是相對其他諸侯國崇龍社會意識而言的。但春秋時期的楚文物中,鳳的形象卻變得較為少見,楚人“尊鳳”的盛行,大致是在戰(zhàn)國時期。這一史實的變化在玉器上尤為突出。為什么在龍鳳文化中,春秋楚文化鳳少的現(xiàn)象,卻獨給后人流傳出“楚人尊鳳”的傳說,而不是其他族人?并且同是楚文化,為什么戰(zhàn)國才盛行“尊鳳”?其內(nèi)在原因值得我們做進一步的研究。并且對現(xiàn)在市場上流行的許多贗品的識別,有著歷史紋樣斷代的科學(xué)依據(jù)。
楚人尊鳳是楚國政治擴張的需要
《楚辭·九歌》中的諸神升天,都是乘龍而去,不是駕鳳而行的。如大司命是“乘龍今消期,高馳今沖天。”又如湘君是“駕飛龍今北征,疽吾通號洞庭。”可見春秋楚人崇龍的認(rèn)識,是被后來“楚人尊鳳”的政治需要,而慢慢有所掩蓋了的。出土的實物如湖南長沙子彈庫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龍》帛畫上,畫面中一位男子乘龍升天的形象,足以說明楚人在歷史上不僅“尊鳳”,而且也崇龍。
楚人的族源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楚是周王朝的異姓國,一開始就受到周天子的歧視,中原諸國使節(jié)個個傲慢無理。甚至在諸侯盟會上,都沒有予楚國盟的資格,連席位也不給楚國元首熊繹留一個。這必然激怒楚人決心與周王室和中原各諸侯的抗?fàn)幰庵尽3藶槿蘸蟮赜驍U張出師之名,必先在傳統(tǒng)意識上來個大變革。這個就是楚人尊鳳的社會基礎(chǔ)。
楚國藝術(shù)在東遷的過程中與多邊異裔藝術(shù)融和而脫胎換骨。周王室尊龍,楚人偏要吸取遠(yuǎn)古異族人也遵從鳳鳥崇拜的精神,而獨號尊鳳。并將其遠(yuǎn)祖祝融是百鳥之官、鳳鳥的化身,作為同化多邊異裔關(guān)系的政治手段。這就是楚人尊鳳的政治需求。
正因為它的族源是開放性的,所以美不勝收的楚藝術(shù)也是多源的。楚國藝術(shù)的主源是中原商周藝術(shù),但從許多出土資料中可以發(fā)現(xiàn),楚人長期以來師夏師夷、以夏變夷,創(chuàng)造出具有強大生命力的荊楚文明。致使楚人尊鳳而不貶龍,既“尊鳳”又崇龍。楚國的先民們經(jīng)歷了對鳳和龍的崇拜,以“心中之象”開啟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真正“龍鳳呈祥”的文化濫觴。民間一般認(rèn)為“龍鳳呈祥”的圖案是唐宋開始流傳的,楚文化的“尊鳳”又“崇龍”的史實,將為民間許多傳世古玉提供有力的歷史史料斷代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