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認為蟬性高潔,《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說:“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蟬在最后脫殼成為成蟲之前,一直生活在污泥濁水之中,等脫殼化為蟬時,飛到高高的樹上,只飲露水,可謂出污泥而不染,故而古人十分推崇。同時,蟬能入土生活,又能出土羽化。從漢代以來,皆以蟬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如將玉蟬放于死者口中,成語中稱作“蟬形玉含”,寓精神不死,再生復(fù)活。而把蟬佩于身上表示高潔。因此,玉蟬既是生人的佩飾,也是死者的葬玉。如今在漢代以來的出土文物中,??梢砸姷礁魇礁鳂拥南s形玉含,即使在現(xiàn)代的玉石中,也常能發(fā)現(xiàn)這類玉石。
玉蟬分三種,一是佩蟬,頂端有對穿;二是冠蟬,用于帽飾無穿眼;三是含蟬,在死人口中壓舌,體積較小,不過一寸余長,刀法簡單沒有穿眼。據(jù)考古資料記載,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有玉蟬出現(xiàn),著名的商代殷墟“婦好”墓,曾有玉蟬出土,同時出土的玉墜、玉琮也有一些飾以蟬紋的??梢娤s的形象作為一種裝飾,已經(jīng)問世好幾千年了。
漢代的玉蟬,其線條簡練、粗獷有力、刀刀見鋒,表面平滑光亮,邊沿棱角鋒利,翅尖幾可刺手,素有“漢八刀”之稱。其后的玉蟬,紋飾漸趨繁縟,有的翅膀竟像蒼蠅翅那樣撇開,早沒了漢代玉蟬的那股神氣,特別是器物邊沿及翅尖被磨成了圓角,這也是判斷是否為漢代玉蟬的重要依據(jù)。
佩蟬、冠蟬和含蟬的區(qū)別在于,佩蟬在頭部有對鉆成“∨”形的象鼻眼,用以穿系,便于佩帶;冠蟬則于腹部穿眼,眼形有直穿眼也有象鼻眼,可以穿線固定在帽子上;至于含蟬就不需要穿什幺洞眼了,三者是不難區(qū)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