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老的玉文化歷史長河中,脫穎而出的獨山、藍田、岫巖、和闐等四種玉料,被人們譽為中國“四大名玉”。然而,自漢代開始,人們卻獨鐘情于和闐玉,其他三種,在2000年來一直難以同和闐玉抗衡,使之成為了軟玉之中的“太上皇”。這究竟是為什么呢?筆者在此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古人認為:玉體凝陰陽二氣,人們以玉為橋梁,可通天地諸神靈。因此,玉有避邪之功,又有祈福之能,本身含金、水二性。和闐玉出自新疆和闐及周邊地區,位于華夏之西北,體位最高。從五行學說上講,正是金、水相生的位置,故其體有精光之澤以應“金”行,其溫潤之性以應柔水之質。同時,金、水二行在傳統五行學上說是相生關系,又可稱為母子關系,即金生水,金水互養。金、水在傳統的中華文化中又是“財源”的象征,加上二性相生,所以人們認為佩帶和闐玉有財源綿長、有生無絕之功。另外,中醫學的《本草綱目》、《張氏醫通》、《抱樸子》等名著中認為:“玉:性平、甘,有平肝、治風、滋腎之效。”在傳統文人的大力影響下,形成了人們千百年來對新疆和闐玉的偏愛,令其獨步于眾玉之冠。岫玉產自東北,位應木、水之位。其體輕不沉穩,賊光外浮,體透而無內涵之韻,觀之,一眼即透。應木位為風,木受水養,若佩之,肝火旺者可影響到腎水,易形成中風及腎水虧。出于懼怕的心理,再加上產量巨大,造成了人們對該玉不能善待。獨山玉產自河南,位居中原地區,五行屬土。古人認為:土為萬物之母,它養萬物而萬物不能養它。出于人們的“私”心,故而人們不愿佩之。加上其光澤不柔,顏色駁雜,也受到人們的冷落。藍田玉產自陜西(有爭議),位屬金。金主蕭殺之氣,有白虎之性,體形濁滯,更不受人喜愛。